在經濟延續回升向好態勢大背景下,各地如何從火熱的夏日經濟中分得一杯羹;如何綜合研判“一度效應”,統籌考慮氣溫的上升程度、維持時間,以及不同細分領域的商品、服務類型及其對氣溫的敏感性;如何進一步挖掘和整合資源,打造更多創新性消費場景和模式,並突出地方獨特吸引力;如何維護好市場秩序和消費者權益,為夏日經濟健康發展提供有力保障……都需進一步系統謀劃、協同發力,才能讓夏日經濟的短期流量變成長期價值。
連日來,多地高溫天氣持續。面對炎炎夏日,各地不斷涌現消夏新場景,持續激發消費新動能,政策紅利與業態創新推動需求升級與供給優化同頻共振。一個個人潮涌動的景點,一項項亮眼的數據,展現了人們出游意願強烈、市場供需兩旺,折射出夏日經濟的蓬勃人氣和強大潛力。
從氣象數據來看,今年6月以來,我國多地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1-2℃。特別是進入7月後,華北、黃淮等地出現持續性高溫天氣,北京、天津、河北、山東等省市多次發布高溫紅色預警。與此同時,江南、華南等地也出現大範圍高溫天氣,個別地區最高氣溫突破歷史極值。面對高溫“烤”驗,各地一方面啟動高溫應急響應機制,防暑降溫保生産保民生,為群眾安全度夏保駕護航;一方面乘“熱”而上,點燃夏日經濟新活力。
在經濟學術語中,有個名詞叫“一度效應”,指的是氣溫發生1℃變化,商品的銷量會隨之發生很大變化。日本統計顯示,夏天氣溫每變化1℃,空調銷售量可上下浮動數萬台;德國曾統計,夏季氣溫每上升1℃,啤酒的銷售量會增加230萬瓶……這樣的背景下,諸如“啤酒指數”“敏感商品指數”等一系列天氣指數應運而生。“一度效應”在消費市場持續發酵,催熱了夏日經濟——防暑降溫産品迎來銷售旺季,夜游納涼的消費場景備受歡迎,夏日獨特的消費市場讓城市經濟有了新的增長極。
抓住夏季消費窗口期,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不斷創新消費場景,提升服務消費品質,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已成為各地提振消費的重要抓手。隨着居民消費需求攀升,“夜游+”“演藝+”“賽事+”等複合式消費場景不斷涌現,推動消費鏈條延長和價值提升,擴大商旅文體融合消費成為各地發展服務消費的重點方向。
在北京,圍繞畢業季、研學游、演藝游、京郊避暑、夏日狂歡等五大主題,重點推出的130余場精品特色活動和4000多場優質演出正在這個暑期精彩登場。從前門大街、隆福寺文化街區的夏日夜游,到月亮河夜市、農展館夜市、潘家園夜市打造“淘寶+逛吃”夏夜休閒體驗;從首鋼園夏日音樂會、模式口駝鈴落日音樂季,到亮馬河遊船星空夜航小環線、龍潭中湖公園摩天輪之夜定制夏日專屬回憶……一系列新場景、新業態,有效延展了消費時空,將暑熱天氣的“不利”轉化為激發消費活力的契機,打造出了更優的“樂游環境”。
與此同時,今夏的北京已是全國歌迷心馳神往的音樂熱土。6月下旬以來,明星演唱會連番登場,“為一場演出赴一座城”成為北京大型演唱會的觀演常態。當跨城觀演逐漸成為文化消費習慣,薄薄的票根所承載的經濟價值遠超其面額,它撬動的交通、住宿、餐飲、購物、休閒等多元新消費,為這座城市注入了蓬勃的活力。而隨着“軌道上的京津冀”打通經脈,鐵路旅游創新升級不斷,一系列“鐵旅融合”産品正在京津冀三地密集上線。從一票打卡三個城市的“海濱之旅”,到服務老年群體的“銀發專列”,一處處“流動的文化長廊”對接着多元化的市場需求,為京津冀協同發展帶來了夏日經濟的更多驚喜。
驕陽似火,是大熱“攬金”商機,更是消費轉型良機。北京乃至京津冀夏日經濟的升溫,可謂全國各地力圖讓夏日經濟從配角變為主角、為消費增添新活力的一個生動縮影。
在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經濟延續回升向好態勢大背景下,各地如何從火熱的夏日經濟中分得一杯羹;如何綜合研判“一度效應”,統籌考慮氣溫的上升程度、維持時間,以及不同細分領域的商品、服務類型及其對氣溫的敏感性;如何進一步挖掘和整合資源,打造更多創新性消費場景和模式,並突出地方獨特吸引力;如何維護好市場秩序和消費者權益,為夏日經濟健康發展提供有力保障……都需進一步系統謀劃、協同發力,才能讓夏日經濟的短期流量變成長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