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7月11日晚,法國巴黎傳來振奮人心的消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7屆世界遺産大會將中國“西夏陵”列入《世界遺産名錄》。這座坐落於賀蘭山下的文化遺存,以獨特價值成為全人類共享的精神財富,也讓中國世界遺産總數增至60項。
西夏陵佔地約53平方公里,現存9座帝王陵、271座陪葬墓及多處建築遺址,布局融合秦漢唐宋皇陵規制與佛教建築特色。更重要的是,其填補了中華文明拼圖中一塊曾被忽略的關鍵碎片。
存續近兩百年的西夏王朝,創造了獨樹一幟的西夏文,構建了兼具中原禮制與游牧特色的陵寢制度,卻在歷史更迭中逐漸淡出視野。如今,陵寢遺址中的殘碑、夯土&基與磚瓦構件,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和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提供了鮮活實證。
從長城到良渚,從故宮到西夏陵,60項世界遺産串聯起的,是中國五千年文明不曾中斷的“活證據”。它們中既有婦孺皆知的文明地標,也有西夏陵這樣小眾而璀璨的存在;既展現了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蘊,也彰顯了邊疆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這些遺産共同證明,中華文明的生命力不僅在於延續性,更在於包容性。
世界遺産是文明對話的通用語言。這不是簡單的“文化輸出”,而是以遺産為橋,與世界展開跨越時空的對話。
西夏陵的研究保護已歷經五十餘年。1972年,寧夏文物部門確認其身份,隨後發掘的帝王陵、碑亭等遺跡奠定了研究基礎;上世紀80年代末,它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步入規範化保護階段。其申遺之路同樣紮實有力:2011年啟動申遺,2012年列入中國預備名單,2017年成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2021年入選“百年百大考古發現”。每一步都凝結着考古工作者的堅守。
真正的遺産保護,既要抵禦歲月侵蝕,更要留存文明溫度。這一理念在中國多地得到印證:敦煌莫高窟以數字化技術保存壁畫,兼顧保護與參觀需求;福建土樓通過“活態傳承”,讓原住民生活賦予遺産煙火氣。西夏陵的保護意義更甚,它不僅是夯土堆的守護,更是一個民族集體記憶的留存,為人類理解歷史提供了多元可能。
在西夏陵遺址公園,有一個動人的場景:當地中小學生跟着老師臨摹西夏文,在考古體驗區嘗試用古法製作磚瓦。這些孩子或許暫時讀不懂那些“天書”般的文字,但當指尖觸碰到與八百年前相似的泥土,一種跨越時空的文明聯結已然形成。這正是遺産傳承的深層意義:不僅要“保下來”,更要“活起來”。對西夏陵而言,未來或許可以通過VR技術重現西夏王朝的市井繁華,通過西夏文數字化庫讓古文字“可查可讀”,通過學術研討讓更多人了解這段“被忽略的歷史”。唯有如此,才能讓遺産走出“小眾圈層”,成為滋養民族精神的養分。
賀蘭山依舊巍峨,西夏陵的夯土堆在夕陽中靜默矗立。它們見證過王朝更迭與風沙洗禮,如今以世界遺産之名獲得新生。文明的價值不在於永恒,而在於被看見、理解與傳承。當更多人凝視遺産背後的文明密碼,文化自信將愈發堅實,人類精神家園也將因多元文明的共生而更加豐盈。 (孔德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