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市場持續升溫,多地抓住機會,結合熱門影視劇、電影推出全新主題游路線吸引游客前來打卡,成為今年文旅消費的新亮點。某&&統計顯示,多部影視劇熱播之後,帶動相關目的地搜索量環比增長超200%,超60%的95後游客會因影視劇選擇目的地。
這一數據足以説明問題。年輕一代的游客不再滿足於傳統的觀光旅游,他們更希望能夠在旅途中找到與自己興趣愛好相契合的元素,獲得更加獨特、有意義的旅游體驗。而“劇中同款”産品正好滿足了這一需求,讓游客在享受旅游樂趣的同時,也能夠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和個性化的滿足。
文旅市場的持續升溫,折射出中國經濟活力與文化自信的雙重躍升。隨着《長安的荔枝》《流浪地球》等影視作品的熱播,多地巧妙將文化IP轉化為旅游産品,打造沉浸式主題游路線,吸引大批游客“跟着劇情去打卡”。這一現象不僅揭示了文旅消費的新趨勢,更凸顯了文化IP作為撬動消費市場的強力杠桿的深層價值。
文化IP為文旅市場注入“情感共振”的活力基因。傳統旅游模式多以自然景觀或歷史遺跡為核心,而影視作品通過故事敘事、人物塑造與場景渲染,為目的地賦予情感與記憶錨點。西安街區重現《長安的荔枝》中嶺南至長安運荔之路,游客通過沉浸式互動觸摸歷史脈搏;青島東方影都將片場探秘與國防教育融合,讓科幻電影的宏大想象落地為可觸摸的體驗。這種“故事場景化”的轉化,打破了文旅消費的時空界限,使游客從被動觀光者變為主動參與者,實現文化體驗與情感共鳴的雙向奔赴。
文化IP的衍生消費推動産業鏈的創造性延伸。影視熱劇帶來的流量紅利,絕非曇花一現的“打卡潮”,而是涵蓋粧造、美食、文創産品的全鏈條消費升級。廣東荔枝游衍生出精釀、護膚品等“荔枝周邊”,《承歡記》的Citywalk路線串聯起海派文化地標,帶動本地餐飲、住宿、交通等多元業態增長。這種“IP+”模式,通過精準捕捉Z世代對個性化、體驗化消費的需求,將文化符號轉化為可持續的商業價值,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動態平衡。
更深層的價值在於,文化IP的文旅轉化加速了地域文化的創造性傳承。當《流浪地球》的科幻場景在青島影都重現,工業旅游與科技美學碰撞出新火花;當《長安的荔枝》讓觀眾在西安街巷重走歷史商路,傳統文化以年輕化的表達煥發新生。這種“影視+文旅”的融合,既為地方文旅注入新流量,又以創新形式激活文化遺産的當代生命力,實現經濟效益與文化傳承的雙贏。
然而,要讓文化IP的杠桿效應持久發力,需警惕“熱度透支”與“同質化陷阱”。唯有以優質內容為根基,深化文化內涵挖掘;以創新體驗為核心,構建差異化産品矩陣;以長效運營為保障,聯動産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方能避免“流量曇花”現象。從政策層面看,地方政府需加強文旅IP的頂層設計,鼓勵文創企業與影視製作深度聯動,完善公共服務配套,構建可持續的文旅生態。
熱劇帶動的文旅熱潮,是文化自信與市場創新的交匯點。當文化IP成為撬動消費的強力杠桿,它不僅推動經濟增量,更以生動的實踐書寫着新時代的文化敘事。未來,文旅市場與影視産業的深度融合,必將為消費市場注入更多活力。 (舒愛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