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奧運冠軍全紅嬋家人聲音被AI合成冒用帶貨,引發關注。多個賬號在社交&&使用AI合成的全紅嬋爸爸、哥哥聲音,用幾乎完全相同的文案介紹家裏要蓋新房,並在視頻中攜帶有駱駝奶粉、土蜂蜜等多種商品鏈結,不少消費者已經在視頻鏈結中下單。4月29日,全紅嬋父親回應媒體稱,有人用AI偽造一家人聲音賣蜂蜜,他們也沒有辦法,並請媒體幫忙辟謠。
被AI合成假冒偽裝的不止全紅嬋家人。此前,明星劉曉慶、古天樂、張馨予等,都有聲音、視頻被AI合成用於代言、帶貨。這些事件背後,都是不法分子在利用AI技術偽造公眾人物的形象和聲音,或者生造出來某個人物形象,蓄意欺騙消費者,以謀取非法收益。
具體到“全紅嬋家人事件”,聲音作為具有個人標識性特徵的信息,未經本人授權就被隨意用於商業行為,這已構成對個人肖像權、名譽權以及聲音相關權益的侵犯,相關偽造者的行為涉嫌違法犯罪。
而消費者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基於對全紅嬋及其家人的信任和支持下單購買商品,結果卻發現自己上當受騙。從長遠來看,此類事件衝擊的將是整個短視頻&&消費市場的信任環境。
面對AI合成技術被濫用難題,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等發布了《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內容標識辦法》,將於2025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該辦法為AI生成內容設定了明確的標識規範,相當於在源頭上為AI合成信息套上了“緊箍”。
對&&而言,當務之急是提升技術手段,對AI合成內容進行識別和標注,對違規賬號封禁處理。而作為消費者,要提高辨別能力和防範意識,不要輕易地“一鍵下單”。
總之,只有讓AI合成技術的應用真正規範起來,才不會淪為騙子的工具。(和生)
【糾錯】 【責任編輯:張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