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的腦子”入選某電商&&年度商品,奶萌造型的解壓“捏捏樂”成為Z世代的“新寵”,陪伴式AI虛擬人化身年輕人的“情感搭子”……當前,一些釋放焦慮情緒、提供情感陪伴的創新産品及服務受到不少消費者的青睞,“花一點小錢,買一份快樂”是他們的一致想法。
情緒消費這片“新藍海”有多廣?《2024中國青年消費趨勢報告》指出,情緒成為年輕人的消費需求,近三成受訪年輕人會為情緒價值買單。新需求催生新供給、創造新業態。愛企查數據顯示,近5年來,“解壓”相關企業年註冊量超過1.1萬家,其中近1年內註冊的超過3100家。從家裏擺放的毛絨玩具,到辦公室並不鮮見的“諧音梗”桌面綠植,再到隨時隨地陪你暢聊的AI數字人,不斷更新的情緒消費新産品、新場景、新模式,豐富着消費市場的商品清單,釋放着消費市場的蓬勃活力。
“買一個商品讓自己開心”,年輕一代消費者追求的不只是商品,更是一劑“情緒解藥”、一場“心靈按摩”。在匿名的“情感樹洞”裏傾訴失戀的苦楚,在工作壓力“大到爆棚”時捏一捏手頭的“奶龍”,在深夜情緒低落時打開AI聊天軟體“獲取能量”……説到底,情緒消費具有情緒釋放、情感體驗以及精神享受等“功效”,其實質是通過購買特定的産品或服務填補情感“缺口”。在消費需求日益多樣化和層次化的當下,這類看似“無用”的創新産品,實則好玩又盡顯價值。
情緒消費“大熱”,也是社會變遷背景下年輕人主動“求解”心理困惑的積極信號。人總是要於群體生活中尋找生存的意義,具有重要的社會性特徵。然而,在數字化時代,人們表面上似乎在一起,但內心處於相互區隔的狀態,失去了線下的親密感,這是現代人尤其是年輕人社會化生存困境的重要表徵。加之他們在社會變化中倍感來自多方面的壓力,需要尋求情緒宣泄的有效渠道。正因如此,有年輕人賦予特定的商品以情感價值,以緩解孤獨、安放心靈,盡己所能提升心理舒適度。
情緒消費“雖好”,但也要制定“正規”、駛入“正軌”。當前,情緒消費在激發市場活力的同時,也面臨“情緒消費品”市場監管的缺失,並由此引發一系列潛在風險。比如,所謂的“叫醒哄睡”服務,極易在法律和道德的邊界打“擦邊球”。再比如,來自虛擬世界的AI溫情陪伴,存在洩露用戶隱私的風險。為新業態健康發展計,當構建更有溫度的情感服務生態,多措並舉規範情緒消費産品及服務。更重要的是,消費者也要適時開啟“防沉迷”模式,保持自己在認知和情感方面的主觀能動性。
花錢買快樂,情緒消費正升溫。願我們在享受這些新産品新服務的同時,也要多關注身邊真實的人際交往與情感流動。畢竟,現實生活中一個溫暖的微笑、一聲親切的問候,往往比網絡上的交易更能撫人心、慰凡塵。 (靜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