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sdd”意為“你説得對”,“DDDD”代表“懂的都懂”,&&驚訝用“我嘞個豆”,問及原因必回“因為他善”……一段時間來,社交媒體上“黑話庫”不斷擴容,不少網友吐槽“看個評論區如同破解摩斯密碼”。
網絡傳播向來碎片化、戲謔化,一般時候倒也無傷大雅,可縱觀如今刷屏的網言網語,幾乎已經跟標準文法毫不沾邊,不少是毫無營養、內容空洞的爛梗。要麼硬湊縮寫,要麼諧音氾濫,還有一些由熱點事件衍生而來,滿滿的陰陽怪氣。一些網絡爛梗正逐步滲透到現實生活中,不斷影響大眾語言體系。特別是很多“緊跟潮流”的未成年人,更容易被其帶歪。
為什麼一上網就不能好好説話了?跟風心理不容小覷。隨着社交網絡化,看不懂梗、接不上茬意味着無法融入“圈子”。尤其未成年人正處於身份認同階段,可能更渴望通過日常語言彰顯個性。媒體調查顯示,超過7成受訪者認為青少年觸網機會和時間多,更容易被網絡熱點裹挾。也正是抓住了這種從眾心態,某些人把造梗、傳梗當成了流量密碼。有營銷號通過胡言亂語蹭熱點,有主播藉&油膩表達立人設,一些&&亦樂見新梗不斷。一來二去,仿佛不懂爛梗的人才是網絡空間的“老土”。
對於網絡文化的開放包容,不是毫無規矩和底線。近年來,相關部門持續開展專項行動,聚焦熱搜榜單、首頁首屏、發現精選等重點環節中語言文字不規範、不文明現象,重點整治突出問題,就是要從源頭剷除網絡爛梗産生和傳播的溫床。必須看到,越是缺乏內涵的內容越沒有門檻,其更新速度也往往越快。接下來,網絡&&還是要多利用算法技術做好內容把關,進一步擠壓黑話爛梗的生存空間。當然,拯救被“梗”住的表達,需要所有人共同營造健康的語言環境。敢於不被所謂“網感”綁架,才能守住我們的表達邏輯和思維方式。
漢語之美在於形、在於意,更在於風骨。好好説話,真誠交流,多一分語言自覺,也是為文化傳承作貢獻。 (關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