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廣州日報》報道,近日有市民反映,家中老年人沉迷於“國學課”,被一些所謂的“大師”不斷灌輸“一個手機號碼就是一條人生路”“別怪路不平,只是號不好”等觀念,誘導老人購買“改名改號碼改密碼套餐”,加上其他推薦的“項目”投資,迄今已花費超過16萬元。
當“改手機號就能改命”的荒誕説辭披上國學外衣,在中老年群體中大行其道時,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場精心設計的騙局,更是一場傳統文化被現代迷信綁架的荒誕劇。那些宣稱能通過數字組合預測人生起落的“大師”,正用直播話術與群聊套路,將一串手機號變成詐騙的“幌子”。
一位老人因輕信“手機號碼含‘0’多會命運空虛”,被騙子以“改號即改命”為由騙走錢財。她被告知電話號碼能決定健康、事業、子女高考結果,甚至需連帶改名、改銀行卡密碼來“轉運”。更諷刺的是,騙子團隊一邊用玄學術語包裝話術,一邊將“知識産權份額申購”包裝成投資産品——當老人轉賬後,公司隨後火速登出。
這樣的情節不是個例,類似的故事也在社交群聊中上演:有人被拉入“國學公益群”,在“大師”鼓吹下投資熱門電影份額,最終發現群友全是托,公司法人頻換、訴訟纏身,幾十萬元投資打了水漂。
這些騙局暴露出令人憂慮的認知陷阱。騙子們深諳中老年群體對命運無常的焦慮,將封建迷信與互聯網話術嫁接,用“數字磁場”“能量頻率”等偽科學概念,把手機號碼塑造成決定命運的“生命密碼”。他們甚至開發出“套餐式服務”,將迷信産業化、商品化。當受害者對着手機尾數反復推敲“空運”“地運”時,他們或許不曾意識到,自己已經掉入不法分子精心打造的陷阱中。
更隱蔽的危機在於,那些宣稱能算出高學歷、高情商的“大師”,既不懂中國傳統文化,也不通科學辯證思維,他們只是一群盜用傳統文化符號的江湖騙子。當“國學”淪為詐騙話術的遮羞布,不僅傷害了真正研習傳統文化的人,更讓大眾對傳統文化産生認知誤區。
斬斷騙局的根係,首先需要法律利劍出鞘。有律師揭露“託兒即共犯”的騙局鏈條,折射出犯罪團夥的産業化運作模式——從熟人推銷到偽投資包裝,從個人賬戶收款到企業登出遁形,每個環節都經過精心設計。
其次,需要重建公眾的理性認知。當一位老人花費16萬“改運”時,這些荒誕劇本的黑色幽默裏浸透着現實苦澀。一個人的前途和命運受個人教育背景、性格特點、努力程度、家庭環境、社會機遇等諸多因素影響,不是由那種沒有被科學驗證的因果關係決定的。在科學昌明的當下,我們要學習科學、拒絕偽學,謹防上當受騙。
破除數字時代的迷信迷思,不僅需要法律亮劍,更需要整個社會培育“數字時代的清醒”——當直播間裏“大師”用星座命理包裝詐騙話術,當家族群瘋轉“數字磁場決定財運”的謠言,每個點擊屏幕的人都該多想一想,觀點是否符合客觀事實,背後有無科學根據支撐。唯有守住理性思考的生命線,才能擁有抵擋騙局的終極武器。 (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