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中學化”背後是大學管理的多重“無奈”-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4/21 08:48:23
來源:羊城晚報

大學“中學化”背後是大學管理的多重“無奈”

字體:

  據半月談報道,高校組建家長群、給家長寄成績單、學生未經允許不準出校門……近年來,一些高校的新校規屢屢引發社會對於高校管理“中學化”的討論。不少大學生吐槽自己被“圈養”;受訪高校老師則&&,這是為解決部分大學生缺乏自律性和責任心的無奈之舉。

  其實,大學“中學化”,還不只出於解決部分大學生缺乏自律性、責任心的“無奈”,還有另外兩方面的“無奈”:一是部分家長要求大學對學生學業負責,指責大學沒有從嚴管理;二是輿論關注大學生的校內外安全,對於大學生節假日、雙休日在校外發生安全事故,也要求學校擔責。顯然,遏制大學“中學化”,讓大學生有自主學習、自主發展空間,除了要求大學轉變教育、管理思維外,還必須給大學松綁,明確大學的責任邊界。

  大學“中學化”,顯然不適合大學生成長,大學不是不知道這一道理。而明知不適合大學生發展卻採取“中學化”管理方式,則是“現實所逼”。需要注意的是,大學“中學化”並不是個別大學的做法,帶有一定普遍性,而且在質疑聲中,近年來採取“中學化”管理方式的大學越來越多。

  部分學生缺乏自律性、責任心,當然是一方面原因。本來,針對這種大學生自律性、責任心缺失,大學應該採取教育、引導的方式。比如,建立學業導師制,為每個學生配備學業導師,加強大學生的生涯規劃教育,引導每個學生確立適合自己的學業目標,做好時間管理。但是,這需要一個過程,並要求大學改革教師評價體系,促進教師投入精力重視學生教學。尤其是考慮到我國基礎教育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管理能力培養不夠,大學應該補上這一課。

  但在現實中,大學補上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管理培養這一課,除了面臨改革教師評價體系,破除校內唯論文、“重學術研究,輕教育教學”的阻力外,還要面臨兩大阻力。

  一是家長從關注高考升學,進一步發展到關注本科考研,當大學生在大學期間出現學業問題,家長就會將責任推給大學。在這一背景下,大學家長群“應運而生”,大學對大學生實行“中學化”的打卡管理,並把考試成績寄給家長。雖然這種管理方式效果並不理想,但大學可以借此向家長表明,已經採取了“嚴格”管理方式。

  二是大學生只要在上大學期間,發生意外事故,家長和社會輿論都要求學校承擔責任。如大學生在雙休日離開校園到校外參加聚會,在法定假日約同學外出旅游,這都是作為成人的大學生的自主權利,大學無權要求學生不準離開校園,或者要求學生必須申請、報備。然而,近年來,對於大學生在校外發生意外事故,家長和部分社會輿論,不分青紅皂白地要求大學必須承擔責任,大學也被推到風口浪尖。面對“問責壓力”,大學該如何選擇?

  道理很簡單,如果家長指責學生沉迷游戲、手機,是因為學校沒有盡到管理責任,那學校能做的就是禁止學生在課堂上使用手機,以及晚上10點前斷電斷網;如果家長和社會要求學校對學生校外安全也負責,那學校就只好對學生進行圈養,不準離開校園。

  這也是我國基礎教育中小學當前面臨的辦學困境。中小學對學生實行圈養管理,主要原因,除了追求提高考試分數、升學率之外,也是為了應對“問責壓力”。由於學生只要在校內發生安全事故,就要追究學校責任,因此,學校就盡量取消有安全風險的戶外活動,包括體育活動、勞動實踐活動等。

  因此,面對大學“中學化”,除了要求大學要從培養學生的獨立性、自主性出發,調整管理思維,尊重學生的權利外,還需要基礎教育也做出轉變,要把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管理能力作為“育人”的重要內容。更重要的是,要清晰界定學校的責任,不能把學校不該承擔的責任也推給學校,要讓學生學會對自己負責。只有學校教育、學生、學生家長各盡其職,才能讓學校教育回歸育人本位,採取符合教育與人才培養規律的現代管理措施。 (熊丙奇)

【糾錯】 【責任編輯:張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