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1 12/ 01 07:59:55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回歸生活是最有力的傳承

字體:

  眼下,藝術的創作與商業運作正積極擁抱互聯網。短視頻、公眾號、電商平臺等,縮短著藝術與受眾、商品與消費者的距離。然而就工藝而言,“物”的屬性難以跨越螢幕的阻隔,即使在互聯網時代,我們依舊要思考:在當下,是什麼人在什麼環境中為什麼使用工藝?

  從古至今,工藝制作的目的在于提高生活的品質,滿足人對美好生活的需求。一段時期以來,部分工藝品種不約而同地選擇了藝術化發展方向,隨後又開始探索回歸自身並服務于生活的合適路徑。工藝不只是藝術品,從非遺的角度來説,回歸生活才是最有力的傳承。以刺繡為例,姚建萍從蘇繡藝術家到創建姚繡藝術品牌、藝術生活空間的發展過程,頗具啟示意義。藝術探索與生活化回歸,是當代工藝的一體兩面,前者致力于解決工藝的“可能”,後者體現工藝的“需要”。

  傳統工藝要滿足當代生活的需求,並不是易事。這要求工藝家深入理解當代生活空間,包括家居空間和公共空間。我們常在古裝影視劇中看到刺繡等工藝的使用,它們也常陳設在各類博物館裏給人以觀賞的愉悅。作為“古色古香”之物,它們在這裏的功用主要不是供生活所需,而是在向我們講解過去的生活。但是,對于現實生活來説,工藝還能帶來什麼?這幾年,上海、蘇州等城市陸續出現了一些較具影響的手工藝市集,博物館和書店所開設的手工藝生活區並不違和,一些品牌自然成長為藝術生活空間。它們所得到的廣泛認可和市場反饋表明,工藝的實用性並沒有完全消失,問題的關鍵在于如何讓它融入今人的生活。

  衣食住行的需求日新月異,傳統的工藝呈現形式許多已經不能滿足現代人的需要。設計、材料、審美趣味都需要因應變化。刺繡、織錦、雕刻等,在家居化的進程中離不開革新迭代,通過嘗試更多的呈現方式,以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以蘇繡沙發為例,絲綢的嬌貴特性與沙發的使用本有強烈衝突,但依靠科技進步和材料革新,推出具有耐磨性的人造絲綢和繡線,就能使之前的不可能成為可能。工藝品跳出畫框、展櫃,可以轉化為日常物品以及根據消費者需求定制的産品。工藝在這裏通過産品來呈現,依靠創新轉化來獲得活力,是工藝振興卓有成效的表現。

  當越來越多人開始懷念那些古意盎然的物件,人們又有機會與傳統家具、衣飾以及老式的器皿再次相遇,那些使用它們的方式以及因此而興起的想像與審美,都需要一個重新喚醒的過程。在姚繡藝術生活空間,展示了藝術家的作品及衍生産品,又經傳承人、藝術家、設計師和運營者的努力,採取展覽加市場的方式,以蘇繡服飾和文創聯接咖啡、花藝展、古琴雅集等。這種品牌賦能與跨界傳播,其實也重復著這樣一個道理:工藝不是孤立的存在,它遵循特定使用場景的要求,探尋被這個時代所認同和歡迎的呈現形式,通過良好的設計實現工藝服務生活的目的。

  工藝品的經濟價值和精神價值讓人期待。人們在發明、改進、運用和消費它的過程中,也進行著這樣的探求:傳統工藝為何有靈且美?怎樣提升傳承和再創造能力?如何實現在生活中廣泛應用?傳統工藝因為創造性的手工勞動和因材施藝的個性化制作,具有工業化生産不可替代的特性,故而通過它可以提供一個讓人感受溫情、更新表達的環境。工藝是人與物之間重要的連接方式之一,人們依舊需要通過它精確地傳遞造物的智慧和溫度,滿足日常生活所需,讓好的工藝品成為人的長久陪伴。(張志勇

【糾錯】 【責任編輯:馮文雅 】
閱讀下一篇:
010020060700000000000000011198011128117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