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重慶順江東去,過忠縣縣城32公里的長江北岸,有一塊70多米高的巨石臨江聳立,其四壁如削,像一方碩大無比的玉印。巨石正面,依崖建有十二層塔型樓閣,綠瓦紅墻,飛檐展翼,甚為壯觀,這就是著名的“江上明珠”——石寶寨。
石寶寨始建於明萬曆年間,清康熙至同治年間多次擴建維修,主體建築寨樓為木質穿鬥結構,樓高九層,樓首七間,向上逐層縮減,至頂僅有一間,是一座巧妙利用天然地形的典型山水建築。作為我國現存唯一且最高的非獨立式木結構建築,石寶寨為中國建築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補充和佐證,於2001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步入寨樓,沿着古老的木階拾級而上,可以看到古人打孔穿石立柱留下的痕跡,每層樓的石壁上還保留着題咏。登上寨樓頂部極目遠眺,江水如帶,碧波蕩漾,船隻緩緩駛過,與青山相映成趣。
“據考證,石寶寨最初由民間鄉紳自發組織修建。”忠縣文物保護中心副主任秦宗琼説,其總體布局依山就勢,局部處理靈活巧妙,運用榫卯結構,依靠木材間的精密咬合實現穩固連接,整座寨樓無一根鐵釘。這種結構既符合力學原理,又展現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藝,被譽為中國南方民間建築的一個典型代表。
隨着三峽工程蓄水後水位上升,石寶寨一度面臨被淹沒的命運。由於其所承載的獨特歷史文化底蘊,國家有關部門將石寶寨列為三峽庫區重點文物保護項目之一,從保護文物及自然景觀的基礎出發,在不影響山體穩定性的前提下,經過多輪論證,對石寶寨寨樓一側實行圍堤保護,背江一側進行貼坡保護,先後投入大量資金修築圍堰,工程於2009年全面完工,使古寨避免了被江水淹沒。
昔日的石寶寨屹立江畔,寨樓獨具匠心的藝術造型與玉印山相得益彰;今天的石寶寨四面環水,像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浩瀚的長江之上。近年來,忠縣對石寶寨開展系列提檔升級工程,整治寨內環境、加固連接索橋,保護文物本體安全,同時積極挖掘石寶寨歷史文化故事,讓自然、人文景觀融為一體的“江上明珠”展現出新的獨特風采。

去年5月,連接石寶寨與忠縣城區的忠石旅游快速公路建成通車,打通了石寶寨與周邊多個景區的交通脈絡,推動了沿線旅游産品“串珠成鏈”。“不僅縮短了旅途時間,還可以欣賞高峽出平湖的沿途風景,感受更好的出行體驗。”從山東來忠縣旅游的游客張海明説。
“在文物保護的基礎上,我們結合節假日等重要時間節點,開展漢服巡游·夢回華裳、公益講解·探秘古寨等沉浸式體驗活動,讓文物‘活’在互動裏,開發10余項文創産品,同時引入兒童畫專題展等,讓文物‘立’於場景內。”石寶寨景區項目部經理范靜説,景區今年累計接待游客近3萬人次,同比增長約七成,總經營收入同比增長約四成,實現了游客體驗與經營效益雙提升。
策劃:李歡
記者:周聞韜
視頻製作:趙軍、吳建華
海報製作:陳亮
新華社國內部、新華社重慶分社聯合製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