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古發現|基因揭秘千年“巨石之城”的身世與秩序-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1/28 09:09:36
來源:新華網

遠古發現|基因揭秘千年“巨石之城”的身世與秩序

字體:

  是誰建造了四千年前陜西黃土高原北部的“巨石之城”?他們從何而來?社會如何運轉?

  歷時13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聯合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單位,對我國已知規模最大的史前城址——石峁古城及周邊遺址的169例古代人骨樣本展開核基因組研究,首次以直接的遺傳學證據揭示出該遺址的人群來源、遷徙歷史與社會結構。

  該研究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的史前聚落社會遺傳學分析,相關論文成果27日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作為重點推薦論文發表。

  圖為石峁古城內的石雕。(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供圖)

  他們是誰?主體是“本地人”

  石峁古城以皇城&為核心,構建起內城、外城兩重城垣,並與周邊寨山等形成了一個具有共同文化面貌的龐大聚落體系——石峁文化。

  近年來,有關石峁文化人群的來源眾説紛紜。有研究認為其起源於本地仰韶文化人群,也有研究推斷其祖先源自中原。

  研究團隊通過對石峁古城及周邊多個遺址的人骨樣本進行核基因組分析,發現不論是在皇城&的高等級人群,還是外城、周邊聚落的普通人群,他們的遺傳主體都來自陜北本地的仰韶晚期人群。

  “也就是説,石峁文化主體人群並不是‘外來戶’,而是在本地人群基礎上發展壯大。”中國科學院古脊椎所研究員付巧妹説。

  此外,研究團隊還在少數個體中檢測到來自北方草原和南方沿海人群的基因痕跡,但這些外來人群並未影響到陜北地區主體人群的遺傳連續性,進一步證明了石峁文化深厚的本土根基。

  史前樞紐!南北文明在此交匯

  地處農牧交錯帶的石峁並非“孤城”,而是史前文明交流的重要樞紐。考古發現顯示,石峁遺址出土的陶器與中原地區晉南陶寺文化相似,青銅遺存及冶金技術可能來自歐亞草原,鱷魚骨板則可能來自長江流域文化。

  此次的古基因組學證據表明,石峁文化人群與中原陶寺文化人群有着相近祖源,二者與陜北仰韶晚期人群均存在極強的遺傳&&,這也解釋了兩地出土陶器風格高度相似的現象。

  在北方草原方向,研究人員在少數個體中發現了幾乎純正的草原人群基因,表明當時存在零散但持續的人群往來;而在南方沿海方向,多個石峁文化遺址的少數個體檢測出10%至30%的古南方人群遺傳成分,與四千多年前的南方稻作人群高度匹配,為史前稻作農業向北傳播提供了有力證據。

  “可見,石峁文化人群以本地仰韶人群為穩定的遺傳主幹,同時與中原、草原和南方的農牧業人群保持着不同程度、長期的互動交流,為理解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早期演進提供了實證。”付巧妹説。

  等級森嚴?折射早期國家形態

  在古代,人祭是祭祀活動中以活人作為犧牲的儀式,人殉則是喪葬中以活人殉葬的習俗。石峁古城中發現了大量人祭或人殉現象,包括集體的“人頭骨坑”和貴族墓葬的人殉現象,顯示出嚴格的社會等級。其中殉葬者是誰?他們與墓主人是什麼關係?這些都是學界長期關注卻懸而未決的謎題。

  研究發現,石峁古城不同區域的人祭或人殉人群存在着明顯的性別差異,外城東門“頭骨坑”內以男性為主,而高規格貴族或精英階層的殉葬人群以女性為主。在目前所見最高等級的皇城&墓地中,多對殉人之間存在二級親緣關係,暗示某些家族或社群可能被統治階層選為殉葬對象。

  通過構建橫跨四代的家族譜係,研究進一步揭示,這些譜係中的主要建立者均為地位較高的男性墓主。這表明石峁社會是典型的父系親緣社會,深化了對早期國家形態的認識。(記者劉禎)

【糾錯】 【責任編輯:王坤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