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5周年之際,位於遼寧省丹東市的抗美援朝紀念館迎來一批特殊的“歷史見證者”——收藏家姜小平將珍藏多年的20件承載着烽火記憶的珍貴史料無償捐贈給紀念館。
“這不是簡單的紙張,而是凝固的時間。”抗美援朝紀念館副館長宮紹山輕輕撫過1950年10月2日的日本《每日新聞》,泛黃的報章上,“朝鮮戰況”的鉛字依然清晰可辨。這份戰事報道,與中國人民志願軍第65軍軍醫李泉水那本戰地日記,構成了此次捐贈最具張力的歷史拼圖。
“這批史料,每一件都有展示價值和研究價值。”宮紹山説,日本報刊以旁觀者視角記錄戰爭進程,字裏行間透露着國際社會對這場戰爭的複雜認知;而李泉水日記則用最質樸的文字,勾勒出前線醫護人員的生命軌跡。來自不同立場的記錄,讓歷史突破了單一敘事框架,呈現出更立體、更飽滿的全貌。
姜小平是一位專注紅色文獻收藏的收藏家,先後向全國數十家機構捐贈了上千件珍貴史料。每次捐贈交接,他都像第一次那樣顫抖着手:“它們不是我的私有物,而是民族集體的記憶基因。”這次捐贈,他動情地分享了4件最令他珍視的藏品:最早刊登追授黃繼光“特級英雄”稱號的新華社新聞稿、李泉水的戰地日記、記錄愛國老人宋傳義事跡的連環畫,以及長津湖戰役烈士孫盛福的《革命軍人犧牲證明書》。
“家藏不如國藏”,是姜小平對史料價值的深刻理解。他捐贈的《抗美援朝三字經》,用“衛祖國,保家鄉”的韻文記錄全民動員的熱潮;《戰旗報》上密布的英雄事跡,還原了前線將士的錚錚鐵骨。這些史料進入紀念館,就像溪流匯入大海,將個體記憶昇華為民族記憶。
站在75年後的歷史坐標回望,這20件史料的價值早已超越物質本身。宮紹山&&:“抗美援朝紀念館一定會利用好、研究好這些寶貴史料,充分挖掘其研究價值和展示價值。”據介紹,無論是《抗美援朝三字經》通俗易懂的宣傳動員,還是《前線後勤》對當時後勤戰線的真實記錄,都從不同視角豐富了抗美援朝歷史信息。紀念館將對這些文物進行整理研究,並適時充實到陳列館展廳。(葛鑫 費廣彬)

抗美援朝紀念館受捐的部分史料 王小文 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