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地理學的研究對象,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文學和地理環境的關係,簡稱“文地關係”,是對地理學“人地關係”的一種補充和超越。
目前,我們以“文學和地理環境的關係”為邏輯起點,建立了文學地理學的理論體系;實現了文學地理學對文學所有二級學科的全覆蓋,各文學研究領域都在運用文學地理學;實現了學術成果的較大幅度增長,取得了不少項目成果;培養了一批從事文學地理學研究的青年學者,其中許多已經成了文學地理學研究的骨幹;推動了文學地理學走向世界,將我國文學地理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推廣到國外。
與此同時,我們也要看到,文學地理學的應用研究是一個大課題。已故知名地理學家、氣象學家、中國科學院首任副院長竺可楨教授認為,一門學科是否成熟,要從五個方面來衡量:一要有一大批高素質的專業學者,二要有學科本身的理論體系,三要應用具有本門學科特點的方法,四要在為國民經濟服務中發揮非其他學科所能替代的作用,五要有大量本門學科的成果資料的積累。按照竺可楨教授提出的這五個標準來衡量,文學地理學這個學科在我國還沒有達到成熟之境,其主要的原因,筆者認為在第四條,即為國民經濟服務的相關實踐仍有不少提升空間。
其實文學地理學是有條件為國民經濟服務的,筆者認為至少可以延伸到以下五個領域:
一是旅游領域。文學地理學在旅游方面的應用,要點是把文學裏的“地理”變成游客能走、能看、能體驗的資源。可以從文學作品裏尋找線索、設計旅游線路。比如茅盾故鄉烏鎮的“茅盾文學之旅”,讓游客走茅盾筆下的街、看茅盾筆下的景,既逛了古鎮,又懂了文學,把文學地理資源盤活了;再比如無錫的“三國城”“水滸城”,按照名著裏的場景建景區,讓游客像走進書裏一樣,這是文學主題景區的路子。
二是地域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領域。用文學地理學的理論和方法保護地域文化,要從文學作品裏挖出“文化密碼”。比如讀《紅樓夢》,不能只看故事情節,還要看大觀園的園林布局,從裏面學習明清園林方面的知識,為傳統園林技藝的保護提供參考。在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方面,不少非遺的技藝和習俗都在地方文學作品裏有記載,把這些記載整理出來,可以給非遺保護提供新思路。
文學景觀的保護也需要文學地理學的理論和方法。比如圓明園的福海,不能只看它的建築,還應結合文學作品和宮廷檔案,尋找當時人的活動、感受,繪出“建築—環境—行為—知覺”的圖譜,理清清代建福海時的空間思路,這樣的保護才更能由表及裏;再比如老舍筆下的北京胡同、張愛玲筆下的上海弄堂,這些景觀承載着城市的文學記憶,也可以用文學地理學的方法把它們識別出來,好好保護。
三是城市形象塑造與規劃領域。城市規劃不能只算容積率、畫交通線,得有“文化味”,而文學地理學就能給城市規劃注入“文化味”甚至“文化魂”。讀與城市相關的文學作品,能挖出城市的性格。比如讀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的倫敦小説,看當時的交通、商業怎麼改變城市空間,怎麼把“非場所空間”變成日常空間,有助於理解現代城市空間的演變;再比如北京的厚重、上海的洋氣,這些城市氣質,很多都藏在文學作品裏,做城市規劃時把這些氣質融進去,城市就不會“千城一面”。
四是在地理標誌産品推廣領域。地理標誌産品要賣得好、傳得開,須有文化加持,文學地理學就能助力挖掘這種文化。比如“夾溝香稻米”“白蓮坡貢米”,不但要講它的水土好,還要尋找地方文學裏寫它的句子和段落,把這些文學元素融進品牌故事裏,讓産品既有“地理味”,又有“文學味”;再比如“南橘北枳”這個典故,就和不少地方的水果地理標誌挂鉤,講好這個典故,産品的文化附加值就上去了。
五是數字人文領域。數字人文是文學地理學未來的重要方向,需要建立文學地理信息系統,這個系統不能只存地理名稱,而是要把文本裏的地理描述、情感表達、人物活動整合進去。比如有人建立的系統,能查《西游記》裏“火焰山”的不同描寫,還能看不同時期作家對“西湖”的情感傾向。
總之,文學地理學的應用前景很廣闊,尤其在文化旅游領域,文學地理學大有可為,但我們做得還很不夠。筆者認為,文學地理學的許多成果可以融入文化旅游,可以為國民經濟服務。我們把這項工作做好,有助於文學地理學進入成熟之境。(曾大興 作者係廣州大學教授、中國文學地理學會會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