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吳可畏:阿卡貝拉是流行音樂,應該擁有更廣泛的受眾-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9/09 15:41:24
來源:新華網

專訪吳可畏:阿卡貝拉是流行音樂,應該擁有更廣泛的受眾

字體:

新華網福州9月9日電(記者 李欣 王坤朔)8月27日—31日,2025平潭海島合唱大會在福建平潭舉辦。活動期間,中國音協合唱聯盟副主席吳可畏接受新華網專訪。作為連續兩屆參與海島合唱大會的專家,他認為,今年海島合唱大會在關注度和參與度上都有了很大提升,未來繼續推廣阿卡貝拉,絕不能將其局限在狹義的範疇內,一定要擴展其外延與內涵,走向“廣義的阿卡貝拉”。

從“開天闢地”到“驚喜不斷”

在吳可畏看來,第一屆海島合唱大會的意義在於“開天闢地”——首次將中國蓬勃發展的合唱藝術進行細分,聚焦到阿卡貝拉這一兼具時尚與流行元素的門類。通過這種特色化的定位,大會形成了自己鮮明的辨識度,與其他合唱活動明顯區分開來。吳可畏説:“更重要的是,阿卡貝拉目前在中國仍相對小眾,由政府主導推動這樣一個專題性、聚焦型的合唱大會,非常有助於它的持續發展和群眾基礎的擴大。”

據主辦方介紹,本屆活動設置了阿卡貝拉音樂展演、公益課和“千人和聲 唱阿卡”“另一片海” 兩場劇場級音樂會等15項主題活動,吸引了40余支國內外優秀樂團參會。整個活動期間,吸引觀眾數量突破萬人。

“尤其讓我意外的是在高校組競賽單元——‘繽麒麟’阿卡貝拉音樂展演中,中國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這種以培養古典音樂人才為主的院校,在阿卡貝拉這項藝術上呈現出了非常高的國際化職業水準。”吳可畏説。

大會在形式與內容上的創新也讓他印象深刻。“比如阿卡貝拉音樂環島Bus等環節的設置,讓平潭島化身‘阿卡貝拉大Party’的舞&。”他説。

民族音樂的國際化表達打動人心

吳可畏對在“繽麒麟”阿卡貝拉音樂展演斬獲冠軍的中國音樂學院Real Voice人聲樂團印象深刻。“他們改編了一首《沂蒙山小調》,這是我家鄉的民歌,讓我感到非常驚喜。”他説,“他們對民歌的調式做了十分巧妙的國際化處理,讓一首充滿鄉土氣息的民歌,呈現出了現代和國際化的聽感。只有適應年輕人的審美,傳統藝術才有可能持續傳承和發展。”

“當多元文化碰撞的時候,會發生新奇的‘化學反應’。”吳可畏以上海音樂學院演唱的《紅繡花》為例,他認為,“作品整體帶有很濃的流行味道,但中間融入了一段崑曲唱腔,把民族性和國際化很好地結合在了一起。這是一種雙向融合的過程。”

讓阿卡貝拉成為平潭的文化標籤

在“音樂+文旅”成為各地發展熱潮的背景下,吳可畏認為,文旅的核心在於“軟體”:能否通過沉浸式體驗、人文故事,讓游客産生情感連接。

具體到音樂文旅,他以張北草原音樂節、迷笛音樂節為例,指出其火爆的關鍵在於“精準匹配受眾需求”:一方面邀請粉絲喜愛的樂隊,另一方面依託自然環境,營造“零距離狂歡”的氛圍。

對於平潭,吳可畏建議,既要堅持阿卡貝拉的藝術品質,打造專業內容;也要結合“藍眼淚”、跨海大橋等在地資源,設計打卡場景,讓阿卡貝拉成為平潭的文化標籤,吸引更多人前來“打卡”。

讓更多人愛上阿卡貝拉

談及阿卡貝拉的未來發展,吳可畏認為,從全國範圍來看,阿卡貝拉仍存在 “潛力大、普及度低” 的問題。他認為,未來需從兩方面發力,一方面在校園內推動阿卡貝拉的專業化提升,另一方面讓更多人了解這項藝術。

“阿卡貝拉肯定不能只屬於年輕人。”他説,“20 年後、30 年後,如今喜愛阿卡貝拉的年輕人也會步入中老年,只要這項藝術持續發展,就會形成全年齡段的受眾群體。” 

他建議,未來海島合唱大會可進一步拓展範疇,可分為阿卡貝拉人聲樂團、阿卡貝拉組合、流行合唱等板塊,吸引更多愛好者參與,擴大群眾基礎,“這項藝術的發展既需要一群兼具熱愛和情懷的人,也需要發展所需要的‘土壤’和市場空間。”

【糾錯】 【責任編輯:王坤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