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13時52分,立秋。這一天何以就是立秋?咋定的?立秋後,距離出伏還有多久?
立秋,與立春、立夏、立冬並稱“四立”。中國天文學會會員、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楊婧介紹,二十四節氣將黃道分為24等份,每15度對應一個節氣。當太陽運行至黃經135度時,即為立秋交節時刻。由於公曆以太陽運動為依據,所以立秋在公曆年中的大致日期為8月8日前後。
有心人會發現,二十四節氣不僅有具體的公曆日期,還會精確到時間,以2022年、2023年和2024年這連續三年的立秋為例,具體的交節時刻分別在8月的7日20時29分、8日2時23分和7日8時9分。

作為我國現代唯一的天文年歷編算機構,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根據相應的歷算方法每年編算次年的農曆日曆,其中就包括節氣時刻,時間均精確到分鐘,作為標準在每年出版的《中國天文年歷》中正式發表。
根據生活經驗,人們習慣將立秋劃分為“早立秋”和“晚立秋”,即以中午12點為界,如果立秋時間在12點之前,就是早立秋;要是在12點之後,就是晚立秋。今年立秋時間是7日13時52分,屬於晚立秋。
源於此,民間也産生了不少諺語、俗話,如“早立秋涼颼颼,晚立秋熱死牛”“早立秋把扇丟,晚立秋熱不休”等等。

楊婧&&,立秋是早是晚,和天氣熱不熱之間沒有對應關係。作為民俗公眾了解一下即可,不必太當真。“立秋後,由於地表的儲熱還很大,所以天氣不會馬上涼爽下來,通常會有‘秋老虎’出現,公眾要警惕高溫天氣,做好防暑降溫工作。”楊婧提醒説。
立秋後,距離出伏還有多久?“三伏中的末伏始於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並持續10天。今年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是8月9日(庚戌日),因此,8月9日至18日為末伏時間,這也意味着8月19日正式出伏。”楊婧説。(記者周潤健)
【糾錯】 【責任編輯:王碧姣 高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