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學翻譯作為連接不同語言和文化的重要橋梁,使文學經典如種子般在不同文明土壤裏生根開花。多年來,各國漢學家作為融通中外文明的使者,為溝通中外文化、增進理解友誼與合作持續作出努力。
以“‘譯’起向未來”為主題的第七次漢學家文學翻譯國際研討會,日前在江蘇南京舉辦。劉震雲、畢飛宇、東西等39位中國作家,與來自德國、法國、巴西、阿根廷等31個國家的39位漢學家共同參會,探討中國文學的新發展,見證中外文學交流的新成果。
在文學中讀懂中國
翻譯好中國文學的前提是了解中國、讀懂中國。正如中國作家劉震雲所言:“只懂漢語的翻譯家,不是一個好的翻譯家,他還要懂中國的生活,只懂生活也還不是一個好的翻譯家,他還要懂中國的歷史、社會、哲學。”
研討會上,不少漢學家分享了自己與中國結緣的故事。
塞爾維亞翻譯家約萬諾維奇·安娜曾在北京師範大學學習,翻譯過包括莫言的《檀香刑》《蛙》,余華的《在細雨中呼喊》等作品,與中國的交往長達34年。據她回憶,1992年暑假,外祖母書架上一本賽珍珠的長篇小説,為她打開了一條通往中國歷史和文化的道路。

“我讀了她所有被譯成塞爾維亞語的中國小説,她的小説使我進入了一個雖然陌生,但又感覺非常親密的神秘世界。我完全被迷住了,在那個夏天,我愛上了中國。”約萬諾維奇·安娜説,她想盡力把更多中國文學譯介到母語世界,讓更多的外國讀者認識美麗中國的風土人情。“或許某些譯作會激發一些青年,就像當時的我通過文學愛上中國。”
埃及翻譯家白鑫19歲開始接觸漢語,至今已超過25年。長期接觸中文、中國文化的他發現,真正受歡迎的中國作品,往往是那些帶着“中國精神”與“人類共鳴”的文字,比如莫言筆下的荒誕與殘酷,余華作品中的溫柔與痛苦,劉震雲小説中的幽默與哲思,都深深打動了阿拉伯世界的讀者。“通過這些作品,可以看見一個複雜、真實、非刻板印象的中國。”
中國文學素來有關注現實的精神。在中國人的觀念裏,文學的地位非常崇高,因為它來自現實生活、又深刻地影響着現實生活。中國作協主席、黨組書記張宏森&&,今天,中國進入了一個新時代,天翻地覆的現實巨變和生動感人的新生活,發生在每個人身邊。對現實人生的關切、對生活世界的挖掘、對時代變革的講述,成為新時代中國文學最突出的特徵。
各位漢學家之所以可以通過中國當代文學作品去了解中國、讀懂中國,正是因為當代作家傳承了中國文學關注現實、反映現實的基本精神。
在翻譯中溝通中外
翻譯不僅是語言的轉換,更是跨文化的橋梁,是將不同世界連接在一起的紐帶。中國文學與世界文學的互學互鑒,歷史悠久。伏爾泰曾將元雜劇《趙氏孤兒》改編成《中國孤兒》在巴黎公演,歌德因閱讀《好逑傳》等中國古代小説提出“世界文學”概念,而以寒山詩為代表的中國古典詩歌深刻地影響了龐德、加裏·斯奈德等美國詩人。
多位漢學家及作家認為,中國文學不僅呈現了豐富的歷史、社會和人生圖景,更蘊含着深刻的哲學思考,其多元的思想體系給人以豐富的精神啟示。
羅馬尼亞漢學家代表白羅米譯過《荀子》《莊子》,並憑藉翻譯莫言的《懷抱鮮花的女人》,獲得羅馬尼亞作協最佳譯著獎。在她看來,中國當代的一系列文學作品通過對中國社會的描寫,展現了社會變革與人民生活,深刻反映了中國當代文學的獨特風貌,翻譯它們,不僅是對文字的傳遞,更是對中國文化和社會的詮釋。
活動現場,15位漢學家獲頒“中國文學之友”證書,以表彰漢學家們在翻譯傳播中國文學方面的辛勤付出和卓越成就。

從事翻譯工作20年之久的西班牙翻譯家白蘭是“中國文學之友”的一員。她説,中國和西班牙的交流也離不開翻譯。16世紀,西班牙人高母羨將中國作品《明心寶鑒》譯成西班牙語,使其成為第一部被翻譯成歐洲語言的中國典籍。如今,中國文學在西班牙的翻譯作品數量持續增長,題材日趨多樣,能夠承擔中西文化橋梁任務的翻譯人才也越來越多。
“我們需要翻譯,去了解世界,也讓世界了解我們。沒有翻譯,就沒有思想的交流,沒有貿易和外交,也沒有世界文學。”白蘭認為,在全球性挑戰日益嚴峻的當下,唯有承認差異、加強溝通,才能找到通往未來的道路,這種溝通與理解,正是翻譯的核心所在。
在科技浪潮中守護人文內核
人工智能的迅速崛起,讓翻譯行業站在了十字路口。一些人士預測機器翻譯將取代人類譯者,但研討會上的漢學家們卻給出了不同答案。
約萬諾維奇·安娜談到,翻譯工作或許是世界上最容易被誤解的行業之一,外行往往難以理解翻譯過程中翻譯家傾注的個人心血。有人認為在人工智能的威脅下,翻譯行業即將消失,但她始終堅信,一個人在其作品中所表達的經驗、思考和感情,只有另一個人才能真正地理解。
“機器可以模仿語言結構,卻無法複製情感溫度。它可以輸出語義準確的句子,卻無法理解‘沉默’背後的意味。”白鑫説,人工智能已經改變翻譯行業的生態,因此要積極面對它帶來的挑戰與機遇,未來的優秀譯者要學會借助AI提升效率,但不能丟失人文精神與文化判斷。技術可以成為翅膀,但方向應始終掌握在人類手中。
“譯”起向未來,不靠速度,而靠深度。文學的審美歸根結底在於理解和同情,是一種感同身受的體驗與投入。白羅米認為,展望未來,翻譯的任務將越來越艱巨,但也充滿機遇,科技的進步特別是人工智能的崛起,將為翻譯工作帶來新的工具和方法,“同時我們依然相信,翻譯的核心在於人類對文化、歷史和情感的深刻理解,這正是機器翻譯無法替代的。”
策劃:張曉松
主編:林暉、孫聞
記者:余俊傑、朱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