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黑神話:悟空》帶火山西古建游
到春晚《棟樑》將北京中軸線徐徐展開
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熱度持續升溫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
建築歷史與文物保護研究所原所長王貴祥説
中國人語境中的傳統建築
主要就是指中國古建築
中國古建築歷史悠久
從商周遺址中初露形象
到明清宮苑巍然屹立
再到受西方影響的一些近現代建築
歷史遺存非常豐富
古建築作為文化的載體和
歷史的積澱
能從中看到國家的禮儀制度
百姓的煙火人生
也是中國多民族大家庭文化的載體
展現了中華文明的豐富性和多樣性
正因為古建築具有如此之高的價值
對於我們來説
第一要做好的
就是守護者的角色
“中國古建築不屬於我們,
它屬於我們祖先的創造,
也屬於我們的子孫,
我們的責任就是看護好它、保護好它。”
讓深厚又珍貴的歷史
“活着”走向未來
在王貴祥看來
中國建築作為一個體系或者歷史存在
經過兩三千年的發展
到二十世紀初已經基本“定格”
此後只是在此基礎上的創新
但園林依然具有生命力
它不僅是充滿無盡趣味的空間
更是一個鮮活的
在不斷生長的有機體系
不論是“性本愛丘山”
還是“復得返自然”
中國人眷戀於那些美妙的自然風光——
山水樹石,鳥語花香
風吹落葉,雨打芭蕉
希望生活在自然狀態中
同時,深受道家思想影響
喜愛神仙境界、一池三山
這些都成為中國人造園的
一些基本出發點和要素
不論是追求“雖由人作,宛自天開”
還是“移天縮地在君懷”
都希望自成天然之趣
將自然景觀“揉”入日常生活
在居所中營造具有詩意的
立體山水畫
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棲居
作為圓明園學會園林古建分會會長
王貴祥以圓明園為例
分析了中國建築和園林之巧思
圓明園是中國古典園林晚期的集大成之作
凝聚着中國傳統造園理念的精華
“一池三山”的道家思想
在福海、蓬萊瑤&等景觀中
演繹出神仙境界的自然意趣
曲徑通幽、層層疊疊的山水手法
創造出迷迷濛濛的詩意景觀
在移步換景之間
能體驗無盡的畫面轉圜之美
每一處精巧的結構
都凝結着天人合一的東方智慧
圓明園是大量小園林的“集錦”
空間複雜而豐富
是空間意趣的集大成者
每個小園子都充滿了匠思和趣味
在王貴祥看來
對建築師來説
琢磨透一個小園子的空間和趣味
都能提升設計水平
對普通大眾來説
如果學會如何欣賞一個園子的精妙
文化修養也會上一個&階
“就不會覺得只是看一個山和一堆房子”
中國傳統建築體系在二十世紀初已趨成熟
但園林的智慧
卻生生不息,歷久彌新
從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展陳
到洛杉磯的海外再造
中國園林正為世界提供東方範式
成為跨越古今、溝通中外的靈感泉源
策劃:李欣
統籌:王碧姣
文字:王坤朔 呂芷夕
拍攝/剪輯:丁梓朔 呂芷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