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垃圾處理廠化身光影交錯的童話森林,當千年蜀道在16K球幕上呼嘯而過,當三國英雄透過AR(增強現實)眼鏡與你隔空對話——四川的研學旅游,正被一股強大的“科技魔法”重塑。告別枯燥的展板與説教,當地正以沉浸式、互動化體驗,將知識“玩”進孩子們的心裏,開啟一場場科技含量滿滿的研學探索。
近日舉辦的2025四川省研學旅游推進大會上,位於成都新津的海諾爾成都環保科普基地成功入選四川省研學旅游基地品質提升試點單位。該基地依託環保發電廠,巧妙利用原有設施,通過科技應用和3D動畫《垃圾怪》,生動呈現“變廢為寶”的神奇歷程,打破公眾對垃圾處理的刻板印象。
“走進大廳,高科技光影互動即刻開啟,如夢似幻的迷霧森林幻境與森林墻繪,讓人仿佛置身童話世界。”陪孩子到基地參加暑期研學的家長張蓉&&,孩子在基地影院觀看裸眼3D動畫《垃圾怪》,了解到平時看似無用的生活垃圾也能變為綠色電能,為城市生活源源不斷地提供電力;還可以親手觸發裸眼3D光雕工藝流程墻,看垃圾如何經歷水、氣、聲、渣、灰、電這6段神奇之旅,在研學中了解垃圾處理工藝的發展歷程、垃圾分類以及垃圾發電的優勢等豐富信息,環保知識在趣味互動中深入人心。
科技力量也為四川各市州文旅研學打開了新視野。2月15日,首屆青少年科普視聽大會在四川巴中舉行。活動當天,國家級科普視聽創新應用産業基地——恩陽科普大視界研學基地正式啟用。該園區擁有16K沉浸式、超高清LED球幕飛翔影院,以及元宇宙光影聚落等多個沉浸式體驗場景,其精心打造的大巴山影像記憶館通過多媒體互動科技以及經典傳媒展品等技術手段,重現巴山儺戲、巴山皮影、巴山剪紙等技藝,生動展現了當地的文化底蘊。
“在這裡,學生可坐上動感座椅,在16K超高清7D球幕飛翔影院裏‘飛越蜀道’,見證米倉古道從秦漢驛道到現代交通的千年蝶變,從長征火箭發射到‘蛟龍’深潛,全景體驗我國航天、航海的里程碑式成就。”據基地相關負責人介紹,研學結合網絡視聽科技、文化博覽、動漫科幻與影視科普等多種形式,學生可以親自操作人工智能設備,體驗“嫦娥奔月”“蛟龍下海”“天宮一號”等數十個大國重器的數字化和人工智能應用場景。自首屆青少年科普視聽大會舉辦以來,該基地人氣持續攀升,單日最高游客接待量已突破萬餘人次。
在四川,歷史與文化類的研學也不再局限於傳統的展示方式,眾多文博場館通過技術賦能文化傳承,創造出全新的觀展體驗。
“‘諸葛連弩’的機械原理是什麼?”今年暑假到成都武侯祠博物館研學,解答你諸多疑惑的可能是AI數智人“小諸葛”。該産品自“5·18國際博物館日”登場以來,憑藉智能講解、語音對話、文字輸入等多模態交互能力受到研學群體的歡迎。
不僅如此,成都武侯祠博物館還於6月14日發布“三國智旅”研學項目。該項目將聲光電沉浸式效果、智能眼鏡、AI機器人等科技元素運用於非遺體驗、劇本探游、手工製作、角色扮演、親子互動等形式。其中,以沉浸式體驗為載體的AR(增強現實)眼鏡導覽正在讓不可移動的文化遺産實現跨時空交互。
“孩子們佩戴好AR(增強現實)眼鏡,跟隨導覽手冊指引,來到對應點位及英雄塑像前,AR(增強現實)眼鏡便會自動識別,進行內容呈現,孩子們可在眼鏡中與蜀漢英雄面對面。”成都武侯祠博物館相關負責人介紹,為了精準呈現點位及人物原貌,博物館運用了高精度三維建模技術,深入細緻地還原了每一處細節,讓科普內容以直觀可視的方式呈現。“比如,在三義廟兩廊分佈着8個刻有三國經典故事的畫像碑,學生通過AR眼鏡看去,石碑中的人物仿佛被賦予了生命,將《三國演義》中對應的情節在眼鏡中重現。”該負責人説。
7月15日,在成都武侯祠博物館啟幕的“三元及第——家國之夢與華夏文明傳承展”更是融合了光影感應、動態動畫等現代技術,打造傳統民俗與數字藝術共生的沉浸式文旅研學新場景。展覽將民俗中的祈福傳統轉化為可感知的數字交互語言,學生只需讓身影自然投射至感應區域,動畫中文昌帝君便會提筆蘸墨,以古樸的筆觸即時寫下專屬祈福語,讓“筆落成文”的意象從古籍記載變為具象互動。
此外,“金榜題名”互動展項以“科舉取士”的傳統儀軌為原型,融合觸屏交互、即時評分等技術,學生通過觸屏選擇答案,答題結束後,系統會根據正確率即時評定“狀元”“榜眼”“探花”的等級,實現從“機械答題”到“文化浸潤”的升級。(付遠書)
“三元及第——家國之夢與華夏文明傳承展”現場的“金榜題名”互動展項 成都武侯祠博物館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