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裏的“數字匠人”:為文物注入“青春代碼”-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7/25 14:33:19
來源:中國青年報

大學裏的“數字匠人”:為文物注入“青春代碼”

字體:

  

  “像外之境·藍田水陸庵彩塑藝術影像展”現場有很多青少年觀眾。受訪團隊供圖

  6月,北京理工大學(以下簡稱“北理工”)良鄉校區的一間工作室內,該校2021級博士生劉鵬飛正在仔細檢查一尊3D打印的水陸庵神將模型,為在河北省唐山市唐山美術館舉辦的“像外之境·藍田水陸庵彩塑藝術影像展”做最後的準備。陽光透過百葉窗,在他手中的模型上投下細密的光影。這個雕刻細膩的塑像,承載着數百年前工匠的虔誠與技藝,也凝結着當代青年學者的智慧與堅守。

  “曲面修復的精度還差一點,還要繼續調整。”劉鵬飛輕聲説,手指撫過模型上幾乎不可察覺的細微凹陷。在他身後的工作&上,10多個硬盤陣列放置,像一支數字衛隊,守護着超過5TB的文化遺産數字復原模型。這個被同伴稱為“模型大神”的山東男孩,已經為200余件文化遺産建立了高精度數字模型。

  在北理工智慧遺産·文化創新設計工作室團隊裏,像劉鵬飛這樣的“數字匠人”共有60多名,其中近一半是00後。19年來,這支由該校設計與藝術學院副院長、教授張帆帶領的跨學科團隊,用數字技術為文化遺産續寫生命。

  從北京中軸線到陜西西安藍田水陸庵,從盧溝橋石獅到故宮文物,他們在虛擬與現實間架起跨越時空的橋梁,讓沉睡的文物在數字世界中煥發新生。

  北京中軸線主體歷史古代建築數字化三維模型。受訪團隊供圖

  緣起北京中軸線數字化保護

  2006年,當張帆組建團隊、着手建設北京中軸線數字影像庫時,文物數字化保護在國內尚屬新鮮事物。那時的技術手段有限,團隊只能依靠最基礎的手繪與數碼影像收集,一點點拼湊北京中軸線的數字輪廓。

  團隊“摸着石頭過河”,從系統性收集大量相關歷史照片、現代攝影名家作品、歷屆學生采風考察作品等入手,在積累了堅實的基礎性工作後,於2019年將數字積蓄化作“i中軸線·北京中軸線文化傳承創意影像展”,在全國5個城市巡展,用數字影像展現北京中軸線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2024年,“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傑作”列入《世界遺産名錄》的消息從印度新德里傳來,工作室裏爆發出經久不息的歡呼。

  “那一刻,所有通宵工作的疲憊都值了。”北理工2021級博士生、團隊核心成員張家榜回憶起那天,仍然興奮不已。“對我們新一代設計學學生來説,北京中軸線蘊含着無盡的文化靈感,其申遺成功給了我們莫大的鼓舞與激勵,對我們來説更是一個新起點。”

  從本科到碩士再到博士,北京中軸線數字化保護幾乎貫穿了張家榜在北理工就讀的整個青春。2014年初入團隊時,他還是個對用數字化手段傳承文脈充滿好奇的本科生;到主導“北京中軸線數智長卷設計項目”時,他已成長為能夠獨當一面的數字文保專家。

  如今,團隊蒐集整理圖像資料2000余幅、圖書資料120余種,初步完成了北京中軸線文化創意影像資料庫建設;製作了北京中軸線主體歷史古代建築的數字化三維模型,構建了北京中軸線三維影像庫,形成了北京中軸線文化體驗的新方式。“用數字化作品勾勒出北京中軸線新氣質。”張家榜説。

  團隊同時開展北京中軸線數字化創意設計,打造了文創數字生成定制&&“天壇游小程序”、北京中軸線服務體驗設計項目實踐成果“識城記”等,展現北京中軸線時尚新形象。

  在北理工2022級博士生徐佔一看來,“數字化技術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傳播帶來了全新的可能,它不僅拓展了表達的維度,還激發了公眾的參與熱情”。同級博士生黃曉峰説:“我們做的不僅是數據存檔,更是讓文化遺産‘活’起來。文化遺産數字化不只存在於實驗室裏,必將能推廣到社會、惠及大眾。我們正在做一件很有意思也很有意義的事。”

  北京理工大學智慧遺産·文化創新設計工作室團隊開會討論設計方案。受訪團隊供圖

  技術革新推動數字化保護範式升級

  創新帶來的延續,賦予古老的北京中軸線新生命。團隊從臨摹到創造的文化遺産數字化保護範式升級,在水陸庵項目中展現得更為淋漓盡致。

  位於陜西省西安市藍田縣的水陸庵係六朝名剎,1996年被列入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中國第二敦煌”的美譽。這處明代彩塑寶庫現存3700余尊壁塑,是我國目前保存較完整、雕塑密度最大的泥質類文物實體。走進庵內,滿壁彩塑如星河傾瀉,佛國世界的萬千氣象在方寸之間鋪陳開來。這裡也是游戲《黑神話:悟空》的取景地。

  從2023年起,團隊開始對其進行初期數字化採集。北理工2020級碩士生田澤宇和張軒瑤分別是團隊中的“文化大腦”與“視覺把控”。她們介紹,目前水陸庵壁塑已出現部分風化脫落,隨時間推移會愈發嚴重,“對水陸庵的數字化保護刻不容緩”。

  令隊員們信心倍增的是,如今的技術手段與範式相較於2006年團隊創立初期,已發生天翻地覆的改變,“技術革新推動了團隊文化遺産數字化範式的新生”。張帆介紹,從最初的手繪與數碼影像保存,到後期三維模型的掃描與製作,再到現在的人工智能輔助設計,團隊已經形成了影像再現、三維臨摹與交互創造的數字化範式革新。

  團隊中負責文化遺産數字交互的2025級博士生王佳穎,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展示了一項新技術:當攝像頭捕捉到觀眾揮手的動作,屏幕上的水陸庵彩塑三維模型消散成粒子,後又聚合成型。在她看來,“文化遺産數字化如今已突圍出單一的三維模型模式,衍生出了帶有藝術創作性質的設計實踐”。這項技術不僅保留了文物的物理形態,更賦予它們在數字時代的藝術表達。

  團隊在水陸庵數字化保護項目上,呈現出形式多元化、手段藝術化的特點,通過線描繪畫、視覺傳達創意創作、虛擬現實交互等形式,將平面影像與立體影像相結合,突破傳統紙質印刷品局限,形成多維度的數字影像藝術體驗,並最終凝結到“像外之境·藍田水陸庵彩塑藝術影像展”中,向大眾展出。

  “展覽在展示技術上進行革新,借助3D立體模型、手勢識別交互、全景投影再現等新技術,生動清晰地再現數百年前的水陸庵。”北理工2024級碩士生王宇晨介紹,“觀眾站在展廳中,便可‘重回’水陸庵彩塑現場,揮動手掌就可以‘探索’彩塑,近距離感受彩塑藝術美學。”

  此外,團隊提取了水陸庵彩塑中紋樣、色彩、寓意等文化元素,堅持“技術服務於文化”的原則,結合現代審美,打造了一系列美觀、豐富且實用的文創産品。北理工2024級博士生薛小群説:“用創造性轉化讓彩塑藝術獲得全新的生命力,讓文化遺産‘好玩’起來。”

  觀眾體驗“像外之境·藍田水陸庵彩塑藝術影像展”中的互動裝置。受訪團隊供圖

  青春與文明的共振

  “像外之境·藍田水陸庵彩塑藝術影像展”大獲成功,許多家長帶着孩子前來參觀。從充滿童趣的小觀眾,到深研文化的學者,都被水陸庵彩塑藝術的“煥新活力”所吸引。展覽策展團隊核心成員黃曉峰説,展覽着眼於人、落腳於人,增強了人民群眾文化獲得感與幸福感,打造了一場文化盛宴。

  除了水陸庵項目,劉鵬飛還參與了盧溝橋石獅數字修復項目。在他看來,傳統攝影不是遺産影像的終點,隨着不斷地傳承創新,創新影像已經成為時代的必答題。

  “文化遺産的終極數字化,是創造一種可複製、可推廣的文化操作系統。”黃曉峰如此闡述其中的設計哲學,“設計師考慮‘文化遺産數字美學’時,不僅是紋樣、顏色、形制等外部素材的提取與堆疊,而是一整套包括文化語境、空間特質與體驗感受等在內的‘無形氛圍’”,這需要在未來持續探索。

  近20年來,一代又一代學子加入團隊,為文化遺産數字化保護接續貢獻青春力量。王佳穎通過水陸庵項目,在跨越百年的情感共振中,感受到蘊藏在中國古代彩塑藝術中本真而無垠的生命力量;徐佔一説,接下來會探索更自然、更具溫度的交互方式,讓技術成為傳統文化在當代煥發生命力的橋梁;對張家榜而言,隨着博士畢業,這種傳承將陪伴他走向更廣闊的天地。

  “我們青年一代用數字化創意接過文化傳承的大旗,不僅助力文化遺産突圍新生,我也在這個過程裏,從中華文明中汲取令我受益終身的設計靈感與中國智慧。”張家榜説。

  晚霞的光拂過水陸庵中的數千尊彩塑,千里之外呈現這些文物寶藏數字美學的展覽已經落下帷幕,但文化傳承的接力永不落幕,團隊的征程也還在繼續。夜幕降臨,工作室的燈光依然明亮。這些年輕的數字匠人創造出的,不僅是文化遺産的數字檔案,更是古老中華文明的時代新篇。(賈子凡 蔣肖斌)

【糾錯】 【責任編輯:王金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