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博物館鳳冠系列冰箱貼,在今年的7月19日迎來上市一周年。
自2024年7月19日開售以來,3個月賣出8萬個、6個月80萬個、8個月100萬個、一周年200萬個……不斷突破的銷售紀錄、排隊搶購的火熱場面,讓這套冰箱貼成了當之無愧的文化“頂流”,也創下了國博近二十年來單品及系列文創的銷售紀錄,更成為帶動整個文博界、文創界火熱“出圈”的文化現象。
鳳冠冰箱貼的原型為明孝端皇后九龍九鳳冠,是首批禁止出境展覽的國寶級文物,依明代萬曆時期禮制,鑲嵌紅、藍寶石百餘顆,珍珠四千余顆,淋漓盡致展現了明代皇家的美學風範,極具文物價值、歷史價值和美學價值。
據載,鳳冠主人孝端皇后王喜姐謙恭溫良,管理後宮井井有條,同時還減少後宮開支用以救濟災民、發放軍餉,並向萬曆皇帝婉轉進言以保護忠臣,很受萬曆皇帝敬重。四百多年來,這頂金翠交輝的皇家冠冕早已不再高懸於廟堂之上,也不再沉睡於定陵之下,甚至不甘於只是受頂級保護置身於展櫃之內,它還要隨着喜愛中國傳統文化的觀眾們“回家”。
在木質鳳冠冰箱貼上市一周年紀念日前夕,新華網文化産業中心專訪中國國家博物館文創負責人廖飛,分享以鳳冠冰箱貼為代表的國博文創背後的故事,講述一件件跨越千百年而來的國寶級文物,如何成為年輕人追捧的“社交搭子”,一枚枚精緻與潮流融合的博物館文創,如何展露傳統文化最精深幽微的美。
以下為訪談實錄:
以文創産品的火爆讓更多人能夠關注背後的文化,這是我們的目的
新華網文化産業:鳳冠冰箱貼上市即將滿一周年,火爆依舊。這一年來,圍繞“鳳冠”有哪些重要的時間節點和事件?
廖飛:鳳冠木質冰箱貼於2024年7月19日正式上市銷售,首日下午3點開售至閉館的2小時內即售出1700件,次日剩餘1300件庫存也在半天內售罄。兩個多月後,推出了金屬款冰箱貼。
截至2025年3月25日,該系列累計銷量突破100萬件;預計到2025年7月19日周年紀念日時總銷量將突破200萬件。這款産品帶動了整個鳳冠系列文創的熱銷,目前衍生産品已擴展至30餘款,包括筆記本、毛絨玩具、馬面裙、雪糕、音樂盒、拼插積木,形成了“以爆款帶長尾”的文創生態鏈,希望進一步擴大文物本身影響力,吸引更多圈層的受眾關注文物本身。
鳳冠作為國家195件禁止出境文物之一,其歷史文化價值不言而喻。2023年起,我們發現大量觀眾在自媒體&&發布與鳳冠的創意合影,隨後便啟動系列研發。早期推出的筆記本、書簽等産品已取得良好反響,而2024年冰箱貼的推出使整個系列迎來爆發式增長。這款産品的成功印證了“文物活化”與現代生活場景結合的可能性。
當一件冰箱貼被裝裱成案頭裝飾,其承載的文化傳播價值已超越商業數據
新華網文化産業:在國博文創的開發運營過程中,如何實現文化內涵、教育意義與商業價值的平衡?“鳳冠”系列對傳統文化IP活化有哪些啟示?
廖飛:博物館文創的核心使命是讓文物“活”進現代生活。當一件冰箱貼被裝裱成案頭裝飾,當AR技術讓青年主動探究文物歷史,其承載的文化傳播價值已超越商業數據。
鳳冠系列的成功證明,文物活化需通過年輕群體的生活場景實現文化滲透。我們聚焦“衣食住行”開發實用型文創,並在産品中融入AR等科技元素,以多功能設計貼近現代生活方式。
當前90後、00後是消費主力,唯有持續創新交互形式與文化表達,才能讓傳統IP煥發持久生命力。
新華網文化産業:國博在文物IP篩選上有哪些標準?如何評估一個文化IP是否會“火”?
廖飛:我們會用“火”的標準,去用心做好每一款産品,但是哪個會火,實在很難預測。
我們會從三個維度進行篩選,其中包括:教科書級認知度像四羊方尊與後母戊鼎、學術藝術價值、以及自媒體時代的新關注點。我們建立了包含6大門類的文物資源庫,重點關注年輕觀眾在社交&&自發傳播的文物。例如,近期推出的“古代中國”系列,就是從8個歷史時期各選取1件代表性文物進行深度開發。
新華網文化産業:國博下一步會重點開發哪些文物IP?
廖飛:下一步將以“古代中國”為主題,系統開發8個歷史時期的代表文物,包括遠古時期的陶鷹鼎、夏商西周的後母戊鼎、春秋戰國的青銅冰鑒等。同時,我們目前推出的一款冰箱貼兼項鏈也很受歡迎,是以唐代李靜訓墓出土的嵌寶石珍珠金項鏈為原型,兼具傳統工藝與現代審美。
策劃:李欣
統籌:王碧姣
採訪:高子涵
文案:王坤朔 李廣宏
拍攝:丁梓朔 王天惟
剪輯:張融寬
設計:呂芷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