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東陽:為傳統營造技藝搭建“傳習舞&”-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6/24 09:21:07
來源:中國文化報

浙江東陽:為傳統營造技藝搭建“傳習舞&”

字體:

  從非遺保護的理念變遷,到振興傳統工藝的具體實踐,建築領域專家、學者、非遺傳承人齊聚一堂,圍繞傳統木結構建築營造技藝展開深入研討……6月13日,由金華市文化廣電旅游局、中國藝術研究院建築與公共藝術研究所主辦,東陽市文化和廣電旅游體育局等承辦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中國傳統木結構建築營造技藝傳習基地揭牌儀式在浙江東陽舉辦。

  近年來,浙江東陽堅持多途徑傳承傳統民居營造技藝,為傳統木結構建築營造技藝的活態傳承、創新發展注入新思路,推動相關産業發展。

  校地聯動育匠人

  東陽被譽為一座傳統民居的“博物館”。當地傳統民居建築類型多樣、門類豐富、工種齊全,明清時期的婺州傳統民居建築風格,都能在東陽找到樣本。在此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建立人才培養體系、傳承傳統技藝,是東陽面臨的新課題。“師徒制仍是核心,但也應該順應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和需求。”呂雄心認為,師傅帶徒弟方式、學校理論教育、實操實訓培訓,可以形成相對完整的匠人培育模式。

  呂雄心是婺州傳統民居營造技藝(東陽盧宅營造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2017年成立中央美術學院駐浙江東陽傳統工藝工作站,經過幾年的摸索與實踐,通過公共教育、技師培訓、非遺研學等活動的開展,獲得較好的社會影響。工作站接待國際學者及學生400餘人;開展多項課題研究及實操實訓,累計培養傳承人360余名。

  近年來,浙江東陽傳統工藝工作站與多所學校合作設立校外實踐基地,開啟了傳統學徒教育與學校教育相結合的新模式,鼓勵傳承人在交流互動中兼收並蓄,促進技藝傳承創新。“年輕人既要會掄墨鬥、使刨子,也要懂測繪、能建模。”浙江省東陽市文化和廣電旅游體育局黨委委員黃俊成&&,傳習基地的成立將為“老手藝+新思維”的碰撞提供沃土。

  搭建“傳習舞&”

  作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中國傳統木結構建築營造技藝自2009年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以來,始終面臨着傳承與發展的課題。東陽自古為婺之望縣,書院文化孕育的教育之鄉、望族府第催生的建築之鄉、百工駢聚打造的工藝美術之鄉在此發軔,穿越千年。東陽工匠以精湛的婺州傳統民居營造技藝成為該非遺項目的重要分支。

  “這是國內首個中國傳統木結構建築營造技藝傳習基地。”中國藝術研究院建築與公共藝術研究所所長田林&&,希望能打造一個開放、多元、長效的交流&&,推動非遺保護從單一技藝傳承向系統性文化生態建設發展。

  “這個講座太實用了,乾貨滿滿!”當天,浙江東陽傳統工藝工作站內氣氛熱烈。中國傳統木結構建築營造技藝傳習基地傳統工藝振興講堂迎來首期開講,吸引了眾多聽眾,現場座無虛席……據悉,傳統工藝振興講堂是東陽市文化和廣電旅游體育局2023年推出的品牌項目,此前已舉辦8期,邀請了眾多國內外專家學者分享其在傳統工藝領域的研究、探索和實踐。傳習基地掛牌成立後,該講堂也同步升級,將不定期開展更高質量的傳統工藝振興文化交流活動。

  “動靜相宜”傳技藝

  營造工具的有序陳列、榫卯構件的細緻剖析……“這些構件製作精緻,讓我們直觀地感受到傳統民居營造技藝的奧妙。”活動現場,與會者參觀了“中國傳統村落與鄉土建築回顧展”及婺州傳統民居營造技藝館,紛紛感慨傳統民居營造技藝的博大精深。

  近年來,東陽在傳統民居營造技藝的保護與傳承上,遵循“動靜相宜”的路徑,採取“兩條腿走路”的策略:靜,即靜態保護,主要是將符合條件的傳統民居均納入保護範圍,按文物保護規範修繕,延續傳統民居使用壽命;動,即動態傳承與利用,秉持“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思路,將傳統民居融入旅游開發,打造主題旅游線路。

  盧宅廳堂層層疊疊,錯落有致;李宅依地勢而建,布局有序;蔡宅村形似臥龜,民間文藝活動活躍,市民、游客在其間來來往往。如今,東陽以保護為核心,已形成了盧宅—李宅—蔡宅古民居旅游線路,用旅游收入反哺民居保護。

  “我們抱持‘敬惜’之心,秉承‘嘉勉’之理,將為傳統民居營造技藝傳承以及相關技藝傳承者提供開展傳習與交流創新的&&。”東陽市文化和廣電旅游體育局局長葛偉英表示,浙江東陽將以傳習基地為支點,通過技藝培訓、學術研討、數字化建檔等舉措,搭起古建技藝“傳習舞&”,讓木結構營造技藝“活在當下”,續寫“百工之鄉”的文化傳奇。(朱倩穎  周傳人)

  上樑是中國傳統民居營建中最受重視的一個環節,近日,一場“上樑”儀式在東陽傳統工藝工作站舉辦。 東陽市文化和廣電旅游體育局供圖

【糾錯】 【責任編輯:王金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