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龍城遺址:長江流域青銅文明的開端 -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6/24 09:21:17
來源:光明日報

盤龍城遺址:長江流域青銅文明的開端

字體:

  編者按

  長江,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之一,孕育了璀璨多元的文明圖景。長江流域的中游地區,在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進程中的地位,尤為引人關注。位於武漢西北郊的盤龍城遺址,是夏商時期的一處大型城市聚落,文化面貌屬於中原文化系統,是探索長江中游文明進程的關鍵遺址。

  自2013年起,考古學者對盤龍城遺址開啟新的考古發掘。此次工作聚焦盤龍城城市性質,深入探索長江中游早期青銅文明,取得重要成果,入選“202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盤龍城遺址:長江流域青銅文明的開端

  盤龍城遺址王家嘴地點航拍(上北)

  沿當今的京廣線,穿過桐柏山,順澴水、灄水等支流抵達長江,自古便是溝通南北的重要通道;而以長江為水道,又可進一步向東、西、南延伸,串聯起大部分中南地區。從夏商時期開始,中原王朝沿上述通道不斷向南擴張,施加影響。因此今天的湖北地區,可謂是探索整個長江流域文明進程的關鍵。

  盤龍城遺址位於湖北省武漢市的西北郊,南鄰長江的支流府河,正處於溝通南北、&&東西這一十字路口的交叉處。遺址為夏代晚期至商代早中期的一處城市聚落,在1954年因防洪修堤被發現,之後經過了長期、系統的考古工作。特別是在1974、1976年,由北京大學俞偉超、李伯謙兩位先生牽頭,發現了城址、大型宮殿建築基址、李家嘴貴族墓葬區,明確了遺址主體年代為早商二里岡文化時期,文化面貌體現了中原文化的特性。正是這一次的考古發現,表明長江流域也是中華文明的搖籃。

  自2013年開始,在大遺址考古工作思路的指導下,特別是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長江中游文明進程研究”的支持下,由武漢大學歷史學院牽頭,重新開啟盤龍城遺址考古發掘。新的考古工作聚焦盤龍城城市性質,深入探索長江中游早期青銅文明。

盤龍城遺址:長江流域青銅文明的開端

  盤龍城楊家灣M17齣土的青銅帶鋬觚形器

  一、早期中國青銅器生産跨地區交流的線索

  青銅器,特別是青銅禮器,因特殊的禮制含義,被認為在早期中國是權力的象徵。青銅禮器是被中央壟斷生産,還是允許地方鑄造,對於認識當時中央與地方關係具有重要意義。另一方面,長江中游富集銅礦資源,自晚商以來,長江流域以新乾大洋洲、湖南青銅器群、三星堆青銅器群為代表,形成了獨具地方特色的青銅文化。然而長江流域的青銅資源何時被大規模開發,地方青銅器鑄造又起源於何時等問題,仍長期困擾學界。

  為此,近年來圍繞鑄銅手工業生産,我們對盤龍城進行了考古調查,並在城址西側的小嘴地點發掘,揭示出一處鑄銅手工業作坊遺址。這也是首次確認商代早期的地方城市存在大規模鑄銅手工業生産。小嘴地點早年曾採集到石范等鑄銅遺物,之後我們對該地點進行了考古發掘,發現灰溝、灰坑、房址等遺跡現象。不過由於遺址晚期破壞嚴重,相關遺跡現象並不能直接指向遺存的功能。在這一背景下,我們又利用便攜式熒光光譜儀,對文化堆積的表面進行了化學元素的檢測,發現存在大範圍的銅含量富集區域,由此明確這一地點曾進行過鑄銅生産活動。

  此外,通過進一步考古發掘,發現有可能是作為燃料的切割整齊的木炭、熔煉的爐子殘塊、澆鑄所用的坩堝、銅渣、陶范、小件的青銅工具、磨石等,展現出金屬熔煉、制范、澆鑄、修整等一套青銅鑄造工藝流程,特別是發現有疑似銅觚或鼎的容器的范,表明盤龍城遺址擁有大型複雜的鑄銅作坊,並有能力鑄造青銅禮器。

  與此同時,我們還對發掘出土的鑄銅遺物進行了多種科技檢測分析,結果表明盤龍城遺址鑄銅所用原料、技術與同一時期的鄭州商城有着很強的關聯,並可能使用來自贛北地區的銅料。盤龍城遺址小嘴鑄銅作坊的發現,表明在早商時期中央與地方在青銅器鑄造、使用方面可能存在更為複雜的關係。這對我們進一步探索早期中國青銅器生産跨地區組織與技術傳播提供了重要的線索。而盤龍城青銅鑄造活動,可能進一步促成了晚商時期南方地區地方性青銅文化的形成。

  二、長江流域人地關係變遷的例證

  盤龍城遺址濱水而居,目前調查發現遺存多位於臨水的崗地或灘地,與水形成了天然的&&。遺址的發現,也緣於長江夏季洪水對當今武漢市的侵擾。不過,盤龍城遺址古代景觀環境是否一如當今,古代城市的聚落景觀又是怎樣的,對我們整體認識盤龍城城市面貌有着重要意義。因此,我們帶着這一學術問題展開了探索。

  盤龍城在歷年發掘中,曾有諸多墓葬發現於冬季枯水期湖泊或河流的消落區(指河流、湖泊、水庫中由於季節性水位漲落,而使被水淹沒的土地周期性出露水面。編者注)。在這一線索的指引下,我們有意識地在遺址臨近的湖泊進行了水下鑽探,首次發現湖底淤泥層下存在古代文化堆積。之後又進一步利用枯水期,截取部分湖段抽幹後進行考古發掘,明確湖底淤泥層下存在商時期的文化堆積。經過測算,盤龍城遺址商時期水位較當今低約5~7米。所以水位下降,就可以初步復原盤龍城遺址商時期城市的聚落環境。以盤龍城為例,我們又可以進一步認識夏商時期長江中游水文的整體變化趨勢,了解古人聚落選址的特徵與規律。盤龍城城市所展現出來的人與水的互動,是長江流域古代人與自然關係的一個生動例證,展現出古人充分利用自然優勢、順應環境營建聚落的智慧。

盤龍城遺址:長江流域青銅文明的開端

  盤龍城楊家灣M17齣土的金片綠松石鑲嵌獸面形器

  三、央地關係的最早“模板”

  盤龍城遺址近十年持續性的考古工作,進一步展現出夏商王朝對長江流域的經略態勢。正是中原王朝向南的擴張,促發了長江流域的文明化浪潮。盤龍城遺址也成為中央與地方關係的最早“模板”之一。

  盤龍城遺址為長江中游夏商時期的中心城市,不僅開啟了長江中游青銅文明的序幕,也是長江流域早期青銅文明進程的重要例證。通過資料梳理和新的考古工作成果,盤龍城遺址可分為三個城市發展階段。最早的階段,城市的中心位於南部的王家嘴地點。目前高精度碳十四測年指示,這一階段大約相當於二里頭文化晚期(夏代晚期)。盤龍城遺址最早階段就展現出了受中原文化的深度影響,標誌着長江中游開始進入青銅文明。至城市發展的第二個階段,盤龍城開始以城垣、大型建築基址的宮城為中心,同時在宮城鄰近地區設置高等級的貴族墓地和鑄銅手工業作坊。這一階段盤龍城的規模遠超一般聚落,彰顯出其作為長江中游中心城市的地位。以盤龍城為中心,中原文化還向長江中游其他區域大範圍擴張,構建出一幅中原王朝在長江中游控制與經略的圖景。至最後一個階段,盤龍城聚落的中心轉移到北部的楊家灣地點。新的考古工作揭示出該地點存在盤龍城晚期的大型建築基址和貴族墓葬,年代屬於商代中期。這一階段盤龍城城市聚落布局凌亂、高等級貴族墓葬青銅器隨葬品減少,反映出城市聚落的衰落。之後盤龍城被廢棄,區域聚落的中心開始向北轉移到桐柏山南側的郭元咀、廟&子等地點,地方青銅文化開始逐步興起。盤龍城城市聚落的衰落與廢棄,也標誌着中原王朝在長江流域經略的轉向。

  盤龍城遺址的文化面貌,集中體現了夏商時期中原文化的影響。遺址出土的陶器、玉器和青銅器,可見與中原同時期的鄭州商城在風格和技術上的密切關聯;盤龍城城市聚落形態、大型建築的布局與營建方式、高等級貴族墓葬的墓葬結構與葬俗,也可在中原鄭州商城找到相似之處;盤龍城遺址青銅禮器的組合和反映的人群等級差異,亦如中原鄭州商城;盤龍城楊家灣地點發現的綠松石鑲金飾件,與近年鄭州商城書院街M2鑲金綠松石獸面形裝飾類似。盤龍城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手工業經濟都表現出與當時中原王畿地區——鄭州商城的一致性,可以料想城市內部有相當一部分人群可能就直接來自中原地區。更為重要的是,以青銅禮器為代表,高等級貴族的禮儀規範展現了對中原王朝的認同。盤龍城城市的組織管理和政治運作,同樣也處於中原商王朝的管理之下。

  以盤龍城為中心,中原王朝更展現出了對長江中游區域的影響。從盤龍城出發,順長江而下,至大別山南麓到贛北地區,同時期有意生寺、銅嶺、龍王嶺、蕎麥嶺等遺址。這些遺址規模雖較小,但文化面貌與盤龍城有着密切的&&。其中,銅嶺本身位於贛北銅礦區,曾發現商代的銅礦採冶活動,蕎麥嶺遺址也曾發現銅礦石。這些沿長江而下至贛北地區的遺址點,或源於中原王朝對青銅金屬礦藏的探求。此外,沿長江而上,至洞庭湖東岸、江漢平原西部和澧水流域,同時期又可見到銅鼓山、荊南寺、寶塔、皂市等遺址。這些遺址同樣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並顯現出與盤龍城之間的&&。

  夏商時期中原王朝對長江流域的擴張,是以盤龍城為中心,再向外拓展,形成了一個中央對地方多層次、網絡狀的控制。這一經略態勢應和了盤龍城所處區域在早期中華文明進程中交通樞紐的位置。中原王朝以此為發端,又可進一步影響至江南、深入南嶺。盤龍城遺址標誌着長江流域進入以中原為中心的古代文明發展脈動之中,也成為認識中華文明多元一體進程的關鍵樣本。(作者:孫卓 武漢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盤龍城遺址考古隊領隊)

【糾錯】 【責任編輯:王金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