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呼和浩特2月19日電(記者勿日汗、張麗娜)當你還未走出內蒙古的地界,但耳畔卻滿是東北話,請別懷疑自己的耳朵,你就是在東北。以為東北地區只有黑吉遼三省?其實不然,東北地區還包括位於內蒙古東部的呼倫貝爾市、興安盟、通遼市、赤峰市、錫林郭勒盟等地區。這裡的語言、飲食、習俗等與東北三省猶如“孿生兄弟”,但又別具內蒙古特色。
“嘎哈呢”“瞅你咋地”……在內蒙古東部地區生活的人們,一開口便是地道的“東北腔”。東北方言本身有不同分支,內蒙古東部地區各盟市的口音通常與相鄰的外省口音相似。比如,通遼方言就與相鄰的遼寧阜新等地方言屬於同一體系。通遼人在外地,也很容易被誤認為是遼寧人。
歷史上,內蒙古東部地區與東北地區的居民深度交往交流交融。近代“闖關東”移民潮,進一步強化了方言的趨同性。可以説,這一口“大碴子味”裏蘊含着中國北方地區的文化交融史。
內蒙古東部人的餐桌也與東北人高度相似,大米是絕對的主食,玉米麵、高粱米作為補充,與內蒙古西部“無面不歡”的飲食習慣形成鮮明對比。腌制酸菜、自釀大醬是這裡人們的生活傳統,鍋包肉、地三鮮、尖椒幹豆腐……是這裡家常菜館的主打菜品。不僅如此,這裡的菜品還有着東北菜的核心特徵“量大管飽”。與東北三省不同的是,這裡的飲食多了奶茶、奶酪、手把肉、風乾牛肉等草原特色。
內蒙古通遼市扎魯特旗,秧歌隊在街頭表演。新華社記者 彭源 攝
火炕、秧歌、二人轉……內蒙古東部與東北還共享着不少文化符號。農村的磚瓦房與東北民居如出一轍,屋內標配大火炕,冬季燒火取暖,夏天鋪席納涼;春節的街頭也少不了紅綠綢緞飛舞的秧歌隊,鑼鼓聲與二人轉遙相呼應。這裡流傳的二人轉不僅保留着東北二人轉的傳統,還巧妙融入了蒙古族民歌的曲調。
其實,內蒙古東部與東北的關聯還隱藏在歷史深處。距今約6500年至5000年的紅山文化,是中華文明起源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赤峰就是紅山文化的命名地,也是發祥地。赤峰境內已發現700多處紅山文化遺址,而遼寧境內也發現了紅山文化重要的祭祀遺址。
在地理、歷史、人文方面與東北三省有着緊密&&的內蒙古東部地區5個盟市,2007年被納入國家東北振興戰略實施範圍。近年來,他們與東北三省一同在東北全面振興中承擔起重要使命。
下次若有人問:“內蒙古人是不是都住蒙古包?”不妨告訴他:“去東部看看吧,那裏有火炕、酸菜和東北話,藏着另一版本的‘東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