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非遺大國,從傳統技藝到傳統禮儀、節慶,非遺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的活態呈現
非遺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越來越多年輕人的追捧,成為更多中國人的共同記憶
非遺與旅游的深度融合,是國人文化自愛匯成強大需求支撐最鮮活的證明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張程程
幼兒英歌隊在廣東汕頭潮陽區“中華英歌 舞動潮陽——2025年春節潮陽英歌嘉年華活動”中表演(2025年2月2日攝) 姚軍攝 / 本刊
2024年12月4日,中國春節申遺成功。這個年復一年我們身在其中的節日,更加煥發着經久不衰的活力,向世界展現出一套“中國式生活哲學”。這一年,“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傑作”申遺成功,“羌年”等3個遺産項目轉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
我國是非遺大國,從傳統技藝到傳統禮儀、節慶,非遺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的活態呈現。目前,我國共有44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名冊),總數位居世界第一。而我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更有高達1557個。
非物質文化遺産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非遺保護傳承工作,我國非遺保護傳承水平持續提升,推進非遺系統性保護紮實有力,非遺融入現代生活各個層面,全社會保護傳承和傳播弘揚非遺的積極性大大增強。
活態傳承激發“生命力”。非遺館中,觀眾沉浸式體驗傳統技藝;工坊裏,人們連連讚嘆傳統文化與現代審美的巧妙融合;院校課堂上,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給師生開闊了眼界、提升了素養;互聯網空間裏,非遺之美頻頻刷屏;景區內,非遺亮眼而生動;文化交流路上,非遺始終是重要的角色……近些年,人們對非遺的熱愛始於欣賞和讚嘆,成於體驗和感知。非遺與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深度契合,相互成就。
創新模式激活“發展力”。近年各地依託非遺資源,在對核心技藝保護和傳承基礎上,對非遺藝術衍生産品進一步持續開發,通過創新“非遺+”模式,打造鄉村文化産業新形態,幫助村民在家中就業,增加收入。目前,涉及1721個縣域、9100余家的非遺工坊,直接吸納27萬餘名脫貧群眾實現就業,人均年收入超過3.6萬元。
古為今用釋放“文化力”。文化自信是民族復興的內在要求,非遺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着力賡續中華文脈”中承擔着重要的使命作用。如今,非遺與文創、影視、短視頻以及各種新技術跨界融合,正助推其以更開放、更時尚的姿態,登上國潮“頂流”。
海外傳播擴大“影響力”。44個世界非遺名錄、名冊項目,為人類文化多樣性展示了“中國色彩”。2022年由中國旅游報等多個單位聯合發布的非遺在海外短視頻&&的影響力報告表明,在海外某短視頻&&上中國非遺相關內容視頻的播放總量目前已達到308億次,其中武術、春節、木蘭傳説等被遴選為最具熱度的中國非遺。中國非遺成為世界各國人民了解中國故事、聆聽中國聲音的重要窗口。
非遺連接起一個民族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承載着厚重的文化記憶,記錄着穿越時空的歷史變遷,是文脈相傳的活態展示。更好擔負起新時代文化使命,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講好中國故事,非遺是重要切入口之一。
截至目前,我國共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3056名,各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9萬餘名。他們踐行“兩個結合”,引領非遺傳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國人文化自信,創造出屬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非遺傳承保護新篇章,讓非遺在新時代展現蓬勃生機、綻放新的光彩。
找到更多“打開方式”
跟春節一樣,許多非遺陪伴在我們的日常當中。它是博物館中靜展其華的漆器,是村落建築間躍然檐下的木雕,是家家戶戶門前傳遞祈願的鎮宅門神;是尋常巷陌間,人們吃的茶、品的菜、穿的繡、聽的樂。
近年來,通過融合、引入多元的現代傳播方式,非遺傳播的聲量不斷擴大。
從2015年創建賬號至今,李子柒這位90後博主已經通過社交媒體和網絡視頻&&,發布了上百條有關非遺技藝的視頻,讓海內外無數觀眾了解並愛上了中國“非遺”。
快手官方公布的數據顯示,該&&每3秒就誕生1條與非遺相關的視頻。截至目前,抖音&&發布“國粹范”話題9.1萬個視頻,播放量達26.3億次。這些數字背後是無數80後、90後、00後網友對非遺、東方美學的流連忘返。
除了短視頻、直播&&,游戲、影視劇也成為非遺傳播的重要渠道。游戲《原神》的劇情PV《神女劈觀》吸收了傳統戲曲的元素,用“中式美學”驚艷了全球玩家;從綜藝《國家寶藏》《舞千年》,到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鬢邊不是海棠紅》……非遺元素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影視作品中。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哲學教研部教授王傑認為,非遺讓傳統文化更有“煙火氣”。通過網絡媒介傳播,不但契合當下年輕人快節奏的生活,也還原了非遺技藝中的精華和本真。
非遺,不僅是技法之精巧、工藝之複雜、效果之精湛,其中的文化味不可或缺。
一把油紙傘,撐開是煙雨朦朧,合上便晴空萬里。浙江省非遺富陽油紙傘製作技藝傳承人聞士善介紹,製造一把油紙傘需取材於生長6年以上的竹子,前前後後經歷100多道工序。“慢工出細活,工藝經得起琢磨,才能讓更多人體會到美感。”
“國潮”愛好者林弦常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穿漢服撐油紙傘的照片。她説定制一把油紙傘除了擋風遮雨,還可以在上面寫下詩詞、畫上水墨畫,美好的心意有了更多承載。
非遺成就新國潮。不論是興起於明宣德年間的掐絲琺瑯被縮小成時尚紋樣印在手機殼上,還是繡在年輕人T恤、背包上的苗族刺繡,抑或是響徹南北的秦腔、崑曲、侗族大歌……非遺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越來越多年輕人的追捧,成為更多中國人的共同記憶。
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門聯合發布的《數字化助力消費品工業“三品”行動方案(2022-2025年)》要求,“挖掘中國文化、中國記憶、中華老字號等傳統文化基因和非物質文化遺産,加強新生消費群體消費取向研究,創新消費場景,推進國潮品牌建設”。人數超過3億的中國Z世代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消費力擁抱非遺。
在受訪專家看來,近些年通過系統性保護傳承、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非遺已經全面融入現代生活,非遺保護傳承邁入新的發展階段。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三林舞龍”表演亮相上海張園(2025年1月25日攝) 劉穎攝 / 本刊
哺育文旅新景象
非遺是傳統的。時值春節,各地非遺民俗文化、非遺手工技藝等體驗活動展現出極高的人氣。北京廟會、潮汕英歌舞、廣東醒獅、閩南游神、西北社火等獨具地方特色的非遺民俗活動,以及簪花、扎染、剪紙、宣紙、漆扇等充滿創意與匠心的非遺手工技藝體驗,吸引了眾多節日游客。
非遺也是時尚的。每年正月十三前後,河南寶豐馬街書會如期舉辦。作為我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項目,馬街書會是一場民間曲藝盛會。如今,不在年裏,人們通過現代技術也能充分感受到這項民俗的喧騰與熱烈:千畝麥田上、熙攘人群間,耳可聞唱和、手可觸琴弦;戴上VR(虛擬現實)設備,人們“瞬移”至馬街書會現場,請民間藝人“亮書”,跟學曲目唱段。
文化和旅游部非遺司介紹,在2024年文化和自然遺産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博覽會、“茶和天下共享非遺”主題活動等非遺展示交流&&,非遺與科技融合産生的互動産品越來越成熟。沉浸式體驗成為人們回到非遺所在環境的一條“高速路”。
打開地圖,眼前可看到一場場“非遺+旅游”的雙向奔赴。
在廣西融水夢嗚苗寨民俗風情體驗園欣賞苗族蘆笙舞表演,在山東濟南百花洲景區看一場精彩的皮影戲,在廣東廣州西關永慶坊旅游區的非遺大師工作室賞購非遺手工藝品……非遺與旅游的深度融合開發出新場景。
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關於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産與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的通知》印發,提出融入旅游空間、豐富旅游産品、培育特色線路等8項重點任務。2024年,全國各地密集推出非遺主題旅游線路,孵化“非遺+演藝”“非遺+旅游商品”“民宿+非遺”等業態,以非遺提升旅游的文化內涵,以旅游促進非遺傳承傳播。
學習傳統技藝、購買非遺特色文創、“打卡”非遺特色小鎮、體驗傳統服飾粧造等旅游業態新意不斷,“非遺+旅游”成為代表性的文旅融合模式,游客獲得了豐富、獨特的旅游體驗,非遺的創新性傳承保護也找到了有效途徑。
非遺與旅游的深度融合更體現在人們的自覺選擇和生活體驗。
在貴州,“村超”“村BA”“村T”等一系列“村字號”活動創新不斷,火爆出圈。濃濃的“村味兒”不僅在賽場和秀場上,更在原汁原味的山村生活裏。這種真情流露,打動了眾人,游客們紛紛尋味而來,品味以少數民族非遺為代表的鄉村文化。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呂品田認為,振興手工和激活民俗是保護非遺、促進文旅融合發展的重要路徑。依靠群眾力量開展鄉土藝術活動,既能實現非遺保護,又能為文旅融合發展提供動力。
非遺與旅游的深度融合,是國人文化自愛匯成強大需求支撐最鮮活的證明。新時代傳承保護非遺,深入挖掘其中的文化“厚家底”,用精神氣、人情味、創造力去哺育文旅産業、文化創意産業,使其成為助推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從傳承人到更多人
非遺可以是一種技藝。是木結構建築營造裏讓古建築千年不倒的組合智慧;是一根絲線劈成64股的顧繡之精細;也是採金為絲,嵌玉綴翠的花絲鑲嵌的華麗。
非遺也是一種傳承的匠人精神。世代相傳的手工藝作為歷史的見證者,讓我們目睹那些沉靜專注的節奏,得以與綿延不絕的美和生命力共鳴。在節奏越來越快的今天,匠人和傳承者的初心與堅守彌足珍貴。
非遺保護傳承,關鍵在人。在各自的領域,傳承人們探索適合的方式,不斷拓寬非遺項目的推介、展示、銷售渠道,推動傳統非遺在現代生活中煥發新生機,古老的、美好的技藝正在成為當代生活的一部分。
在四川成都,人們在房前屋後遍植翠竹,更用竹子製作出許多或實用或精緻的竹製品,形成獨具特色的竹文化。白梓憶2020年從海外留學回國後,在成都崇州市的朱利原鄉非遺文化園開啟創業歷程,不僅傳承道明竹編、懷遠藤編等非遺技藝,還創立了6個非遺大師工作室,越來越多實用又新穎的非遺作品從這裡走向市場,短短幾年營收突破了千萬元。
年輕人為非遺傳承增加無限可能。曾經在廣州從事互聯網工作的90後張哲翰,回到家鄉潮州後轉行成為潮州抽紗的“繡工”。他嘗試向年輕人的消費習慣靠攏,將抽紗繡、絨繡等技法應用到手提包、耳環、圍巾等日用品上,還推出一系列輕量化的潮繡文創,吸引更多人關注。
堅守源於熱愛。各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主動想方設法推動非遺融入現代生活。社交媒體和網絡視頻&&已經成為許多傳承人傳承非遺的“第二現場”。他們或走進直播間,跟網友互動,回答提問、普及非遺知識,或利用短視頻展示非遺技藝,銷售非遺産品,傳承傳統文化。
打鐵花“跑酷”、漆器製作、香雲紗製作……僅在2024年,就有多項非遺借助網絡視頻&&“爆火出圈”。在這個過程中,非遺産品也在大眾中打開了銷路,使傳承人在傳承非遺技藝的同時獲得了經濟收益。
非遺傳承有序,也頗具商機。一些非遺工坊以一個或多個非遺代表性項目作為主轉軸,將非遺保護傳承與當地人就地就近就業緊密結合。
在甘肅省張掖市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裕固族服飾縣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妥麗娜通過持續打造非遺品牌,將自己的非遺工坊從年收入20萬元做到年均130萬元,並通過設立培訓基地,培訓人員500餘人次,一批技藝成熟的繡娘實現了家門口就業。
“指尖技藝”變“指尖經濟”,傳統技藝變致富事業,這樣的案例不勝枚舉。目前,全國非遺工坊已達9100多家,成為依託非遺資源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抓手之一。非遺融入生活、改變生活,讓更多人活得富足、精彩。
紮實做好系統性保護
薪火相傳,方見生生不息。非遺傳下去,不斷煥發新的時代光彩,須基於歷史加強系統性保護、立足現在進行全面性傳承。
2024年是中國批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公約》20周年。多年來,經過深入實踐探索,我國建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非遺保護制度,政策法規體系、名錄體系、理論探究體系、人才培養體系、傳播推廣體系等更加夯實。
《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産法》修訂;《關於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的意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認定和管理辦法》《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管理辦法》《“十四五”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規劃》等政策陸續&&;一系列名錄製度、認定制度、評估制度更加完善;創新設立23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全國有210多個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區不斷完善配套制度;中央財政累計投入130多億元,加大非遺保護工作支持力度……一系列符合中國國情的保護措施得到有力實施,形成了非遺保護的中國實踐與中國經驗。
人才建設是非遺保護的重要任務。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共同實施研修培訓計劃,2015年以來培訓非遺代表性傳承人4萬多人次,加上各地延伸培訓,惠及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超10萬人次。
文化和旅游部非遺司介紹,研修培訓計劃為傳承人提供多樣化的技能提升&&,幫助他們不斷提高技藝水平。同時拓展人才培養渠道,積極吸引有熱情、有潛力、有特長的年輕人加入非遺傳承隊伍,為非遺傳承注入新鮮血液。
2024年12月,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會議召開,共有100個單位被授予“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先進集體”稱號,198人被授予“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先進個人”稱號。
從中央到地方,一系列舉措為有志於傳承非遺技藝的人增底氣、強信心。激發青少年傳承保護非遺的熱情,厚植人才沃土,非遺傳承有了源頭活水。
守正,知所來;創新,明所往。非遺凝結着中華民族的集體記憶、生活智慧、共同情感。保護非遺不僅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更是文化自信自強的體現。面向未來,以時代活力激發傳統魅力,定能讓非遺綻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