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浙江紹興稽中遺址公布最新考古發現,該遺址近期出土了“山陰丞印”封泥、“會稽郡壁”銘文磚等地名遺物,實證其為東漢至六朝時期會稽郡山陰縣官署所在地。
“會稽郡壁”銘文磚(實物顯示為“會稽郡壁”)。項菁 攝
稽中遺址位於越城區塔山街道稽山中學內。今年7月中旬,國家文物局發布稽中遺址考古重要成果——紹興古城內首次確認存在戰國時期越國的大型建築基址,碳十四測年顯示,相關遺存距今約2500年,實證了越王勾踐建都史。
當日,走進該遺址現場可見,基坑內分佈着越國、漢代、六朝、隋唐等多個時期的地層堆積,大量遺跡被包裹上了保鮮膜,以達到保濕和保護的目的,同時數十名考古工作人員正在清理作業。
稽中遺址考古發掘現場,工作人員進行清理作業。項菁 攝
紹興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李龍彬受訪時&&,截至目前,稽中遺址已清理大型建築基址、水井、灰坑等重要遺跡80余處,出土各類各時期文物1000余件。
“新出土的‘山陰丞印’封泥是東漢時期山陰縣丞的印章,相當於山陰縣‘二把手’的印章,僅出土了一件。而‘會稽郡壁’銘文磚發現了多塊,字體為楷書,可追溯至六朝時期,這種銘文有‘壁’的磚早期一般為皇宮所用。”李龍彬介紹道。
“山陰丞印”封泥(實物顯示為“山隂丞印”)。項菁 攝
此前,該遺址還發現了兩漢高等級官署建築,出土墨書“會稽”“山陰”木刺實物,以及刻劃“山陰”文字的陶片。
“這些都與會稽郡山陰縣密切相關。可以確定的是,稽中遺址附近曾是東漢至六朝時期會稽郡山陰縣官署所在地,對研究會稽郡的郡域變遷具有重要意義。”李龍彬説。(項菁)
【糾錯】 【責任編輯:王金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