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世界文化遺産炳靈寺石窟-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11/13 09:42:53
來源:新華網

走進世界文化遺産炳靈寺石窟

字體:

  新華社照片,臨夏(甘肅),2024年11月12日

  這是11月11日拍攝的炳靈寺石窟第8窟隋代壁畫。其中的中亞波斯風格連珠紋見證了絲綢之路多民族往來交流。

  炳靈寺石窟位於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永靖縣境內, 始建於西秦建弘元年,現存窟龕216個、造像815尊,壁畫約1000平方米,展現了中國石窟早、中、晚期壁畫和塑像的發展演變過程,在中國石窟藝術中佔有重要地位。2014年,炳靈寺石窟作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路網”中的一處遺産點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新華社記者 郎兵兵 攝

pagebreak

  新華社照片,臨夏(甘肅),2024年11月12日

  這是11月11日拍攝的炳靈寺石窟第171龕唐代石胎泥塑大佛。

  炳靈寺石窟位於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永靖縣境內, 始建於西秦建弘元年,現存窟龕216個、造像815尊,壁畫約1000平方米,展現了中國石窟早、中、晚期壁畫和塑像的發展演變過程,在中國石窟藝術中佔有重要地位。2014年,炳靈寺石窟作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路網”中的一處遺産點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新華社記者 郎兵兵 攝

pagebreak

  新華社照片,臨夏(甘肅),2024年11月12日

  這是11月11日拍攝的炳靈寺石窟世界文化遺産標誌。

  炳靈寺石窟位於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永靖縣境內, 始建於西秦建弘元年,現存窟龕216個、造像815尊,壁畫約1000平方米,展現了中國石窟早、中、晚期壁畫和塑像的發展演變過程,在中國石窟藝術中佔有重要地位。2014年,炳靈寺石窟作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路網”中的一處遺産點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新華社記者 郎兵兵 攝

pagebreak

  新華社照片,臨夏(甘肅),2024年11月12日

  這是11月11日拍攝的炳靈寺石窟第169窟西秦壁畫。

  炳靈寺石窟位於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永靖縣境內, 始建於西秦建弘元年,現存窟龕216個、造像815尊,壁畫約1000平方米,展現了中國石窟早、中、晚期壁畫和塑像的發展演變過程,在中國石窟藝術中佔有重要地位。2014年,炳靈寺石窟作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路網”中的一處遺産點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新華社記者 郎兵兵 攝

pagebreak

  新華社照片,臨夏(甘肅),2024年11月12日

  這是11月11日拍攝的炳靈寺石窟第169窟西秦壁畫中的飛天形象。

  炳靈寺石窟位於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永靖縣境內, 始建於西秦建弘元年,現存窟龕216個、造像815尊,壁畫約1000平方米,展現了中國石窟早、中、晚期壁畫和塑像的發展演變過程,在中國石窟藝術中佔有重要地位。2014年,炳靈寺石窟作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路網”中的一處遺産點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新華社記者 郎兵兵 攝

pagebreak

  新華社照片,臨夏(甘肅),2024年11月12日

  這是11月11日拍攝的炳靈寺石窟全景。

  炳靈寺石窟位於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永靖縣境內, 始建於西秦建弘元年,現存窟龕216個、造像815尊,壁畫約1000平方米,展現了中國石窟早、中、晚期壁畫和塑像的發展演變過程,在中國石窟藝術中佔有重要地位。2014年,炳靈寺石窟作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路網”中的一處遺産點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新華社記者 郎兵兵 攝

pagebreak

  新華社照片,臨夏(甘肅),2024年11月12日

  這是11月11日拍攝的炳靈寺石窟第169窟西秦壁畫。

  炳靈寺石窟位於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永靖縣境內, 始建於西秦建弘元年,現存窟龕216個、造像815尊,壁畫約1000平方米,展現了中國石窟早、中、晚期壁畫和塑像的發展演變過程,在中國石窟藝術中佔有重要地位。2014年,炳靈寺石窟作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路網”中的一處遺産點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新華社記者 郎兵兵 攝

pagebreak

  新華社照片,臨夏(甘肅),2024年11月12日

  這是11月11日拍攝的炳靈寺石窟第172窟北魏造像及壁畫。

  炳靈寺石窟位於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永靖縣境內, 始建於西秦建弘元年,現存窟龕216個、造像815尊,壁畫約1000平方米,展現了中國石窟早、中、晚期壁畫和塑像的發展演變過程,在中國石窟藝術中佔有重要地位。2014年,炳靈寺石窟作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路網”中的一處遺産點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新華社記者 郎兵兵 攝

pagebreak

  新華社照片,臨夏(甘肅),2024年11月12日

  這是11月11日拍攝的炳靈寺石窟第169窟西秦壁畫。

  炳靈寺石窟位於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永靖縣境內, 始建於西秦建弘元年,現存窟龕216個、造像815尊,壁畫約1000平方米,展現了中國石窟早、中、晚期壁畫和塑像的發展演變過程,在中國石窟藝術中佔有重要地位。2014年,炳靈寺石窟作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路網”中的一處遺産點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新華社記者 郎兵兵 攝

pagebreak

  新華社照片,臨夏(甘肅),2024年11月12日

  這是11月11日拍攝的炳靈寺石窟第11窟唐代飛天。

  炳靈寺石窟位於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永靖縣境內, 始建於西秦建弘元年,現存窟龕216個、造像815尊,壁畫約1000平方米,展現了中國石窟早、中、晚期壁畫和塑像的發展演變過程,在中國石窟藝術中佔有重要地位。2014年,炳靈寺石窟作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路網”中的一處遺産點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新華社記者 郎兵兵 攝

pagebreak

  新華社照片,臨夏(甘肅),2024年11月12日

  這是11月11日拍攝的炳靈寺石窟第169窟西秦造像,帶有古印度犍陀羅藝術風格。

  炳靈寺石窟位於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永靖縣境內, 始建於西秦建弘元年,現存窟龕216個、造像815尊,壁畫約1000平方米,展現了中國石窟早、中、晚期壁畫和塑像的發展演變過程,在中國石窟藝術中佔有重要地位。2014年,炳靈寺石窟作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路網”中的一處遺産點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新華社記者 郎兵兵 攝

pagebreak

  新華社照片,臨夏(甘肅),2024年11月12日

  11月11日,游客在炳靈寺石窟參觀。

  炳靈寺石窟位於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永靖縣境內, 始建於西秦建弘元年,現存窟龕216個、造像815尊,壁畫約1000平方米,展現了中國石窟早、中、晚期壁畫和塑像的發展演變過程,在中國石窟藝術中佔有重要地位。2014年,炳靈寺石窟作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路網”中的一處遺産點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新華社記者 郎兵兵 攝

pagebreak

  新華社照片,臨夏(甘肅),2024年11月12日

  這是11月11日拍攝的炳靈寺石窟第169窟西秦造像,帶有犍陀羅藝術風格。

  炳靈寺石窟位於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永靖縣境內, 始建於西秦建弘元年,現存窟龕216個、造像815尊,壁畫約1000平方米,展現了中國石窟早、中、晚期壁畫和塑像的發展演變過程,在中國石窟藝術中佔有重要地位。2014年,炳靈寺石窟作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路網”中的一處遺産點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新華社記者 郎兵兵 攝

pagebreak

  新華社照片,臨夏(甘肅),2024年11月12日

  這是11月11日拍攝的炳靈寺石窟丹霞峰叢。

  炳靈寺石窟位於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永靖縣境內, 始建於西秦建弘元年,現存窟龕216個、造像815尊,壁畫約1000平方米,展現了中國石窟早、中、晚期壁畫和塑像的發展演變過程,在中國石窟藝術中佔有重要地位。2014年,炳靈寺石窟作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路網”中的一處遺産點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新華社記者 郎兵兵 攝

【糾錯】 【責任編輯:王碧姣 楊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