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
在上海盛大開幕
有152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
參加國家展和企業展
本屆進博會“朋友圈”持續擴大
彰顯了其國際影響力與吸引力
但你知道嗎
數千年前 我們的祖先
就已經開始類似的國際商貿往來
今天讓我們跟隨《如果文物會説話》
一起感受古代商貿交流的魅力與智慧
在古代 玻璃器
以其華美的姿態和昂貴的身價
與黃金 白銀 寶石齊名
成為重要的貿易商品
這件波斯玻璃瓶出土於
遼寧省朝陽北塔天宮內
做工精湛 通體呈淡綠色 晶瑩透明
它産於古代波斯地區
是玻璃藝術的傑出代表
有學者認為
“這種形式的伊斯蘭玻璃執壺
在國外也有發現
但如此完整且瓶中套有小瓶者
據目前所知 可能是罕見的孤品”
這件器物不僅展示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藝
更反映了崇尚佛教的遼國與
伊斯蘭世界的貿易往來和密切&&
它如同一座跨越時空的橋梁
見證了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輝煌篇章
是我們了解古代世界文明互動的
重要實物資料
欖形金花球串飾
1978年合浦北插江鹽堆1號墓出土
由欖形 葫蘆形 金花球等
20顆金飾組成
整體造型別致精巧
金串飾裏5顆金花球格外引人注目
製作上採用的“焊珠工藝”
這種工藝最早見於5000年前的
西亞烏爾王朝
後流行於埃及 波斯 希臘等地
而多面體金珠的製作技藝源自邁錫尼
後經亞歷山大東征傳入南亞
這種十二面金珠是漢代
海上絲綢之路的標誌性物品
僅在我國南方及東部沿海發現
證明了廣西合浦作為
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的歷史地位
同時反映了古代文明之間的互動與融合
孔雀藍釉陶瓶器型 紋飾和釉色
都帶有濃厚的異域風情
類似器物在伊朗 伊拉克等多地都有發現
專家推測它應該是
9世紀前後古代波斯的製品
作為香水 葡萄酒等液體類商品的儲運器
通過泉州港或福州港流傳到福建
孔雀藍釉陶瓶的出土進一步印證
福建在海上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地位
它不僅對中外陶瓷交流史的研究
具有重要意義
也是古老的中華民族與西亞地區人民
通過海路友好往來的實物見證
波斯陶壺屬低溫釉陶
青綠釉有細開片
壺口外侈 呈“V”形短流
細長頸 有曲形手柄
形制與我國漢代綠釉陶器迥然不同
經中科院上海光學機械研究所
進行釉面化學檢測
與幼發拉底河畔塞琉西亞遺址出土的
安息帝國時期陶壺基本吻合
(考古界習慣稱“波期陶壺”)
這件波斯陶壺是我國
迄今發現的年代最久
唯一一件漢代波斯陶壺
波斯陶壺在合浦漢墓出土
印證了漢代合浦作為漢代
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與東南亞
南亞乃至西方國家
貿易交往和文化交流的歷史
是漢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物證
鴨形玻璃注質地光亮 半透明
是件工藝複雜的藝術品
以其獨特的器型和裝飾成為稀世珍品
目前在全國僅有一件
國外也沒有完全相同的造型
根據鴨形注的成分以及製作工藝
學者們根據其成分和製作工藝推測
它可能是地中海一帶的羅馬時期的傑作
那麼它是如何跨越千山萬水來到中國的?
追溯至4世紀的十六國和北朝
北方草原上的東西交通日益繁忙
到5世紀北魏時期 以平城為中心
西接伊吾(新疆哈密) 東至遼東(遼寧遼陽)
經朝鮮到日本 逐漸形成了
一條貫通中國北方的
東西國際交通路線
這條草原路線不僅是一條通商之路
也是一條技術傳播之路
同時也帶來了異域的文化
而鴨形玻璃注正是這一時期
中西方商貿交流的絕佳見證
它訴説着千年前東西方文明的交流與互鑒
成為連接古今中外的一道璀璨紐帶
金錠正面鑄有銘文
“永樂十七年四月某日西洋等處買到
八成色金壹錠伍拾兩重”
永樂十七年是1419年
正是鄭和第五次下西洋歸來之時
從銘文可知 金錠是鄭和船隊
於返回途中在西洋所買的一批黃金
“西洋”是當時泛指明朝南海以西的海洋
包括印度洋及其沿海地區
金錠的發現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是考古發掘並有銘文實證
與鄭和下西洋有關的文物
為明朝與西洋各國的朝貢貿易
補充了寶貴的材料
鎏金銀壺長頸 鴨嘴狀流
壺腹部一週捶出男女三組人物圖像
構成一幅連續的古希臘神話故事
根據專家研究 此壺産於波斯薩珊王朝
距今已有1500年的歷史
銀壺的製作工藝 藝術風格等
集中凸顯這件中亞舶來品
在當時社會中的價值地位
壺把上端的人物頭像與
波斯薩珊人物形象不同
屬中亞巴克特利亞人
腹部打壓的圖像所展示的內容
雖然來自古希臘神話傳説
其上的聯珠紋裝飾也流行於
薩珊王朝時期
但這是一件具有薩珊風格的中亞製品
也是希臘化對巴克特裏亞地區影響的産物
它的面世將固原 中亞
希臘&&到一起
是中外歷史文化交流的見證
也是絲綢之路商貿頻繁的縮影
法國 19世紀末文物 清宮舊藏
船身置於大理石座上
甲板上矗立着兩個圓筒
彰顯出濃郁的工業氣息
前面圓筒上嵌單套兩針鐘錶
這款輪船式風雨表
不僅是工業模型鐘錶的典範
更是晚清宮廷中不可或缺的陳設品之一
它見證了晚清時期
西方工業文明與中國傳統文化的交融
成為那個時代時尚與科技的完美結合體
這座銅鍍金象馱轉花鐘
以其高大的身姿和精緻的工藝著稱
此鐘體形高大 製作精細
由上中下三部分組成
下部為山石形底座
內裝音樂及活動機械裝置
中部突出的&&上立着一頭大象
及持盾牌 長矛的士兵
象背亭子上方是兩條噴水龍
最上部是計時部分
這件鐘錶 源自18世紀的英國
展示了製造者的
非凡智慧與精湛技藝
不僅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更是明清時期中國宮廷
中西文化交流盛況的重要遺存
策劃:萬方 王子暉 李嚴東
統籌:袁晗 史夢
記者:姜兆臣 劉海 覃廣華
文案:別培輝 張敏彥 劉豐
製作:穆濤 王智超
鳴謝:福建博物院
遼寧省博物館
故宮鼓浪嶼外國文物館
寧夏固原博物館
廣西合浦縣博物館
朝陽市北塔博物館
新華網
遼寧分社
寧夏分社
廣西分社
福建分社
聯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