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與簡牘的對話中傳承文化-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11/01 10:45:51
來源:光明日報

在與簡牘的對話中傳承文化

字體:

  在與簡牘的對話中傳承文化

  講述人:湖北省荊州文物保護中心簡牘修復室負責人 史少華

  簡牘,作為中華文明傳承的重要文字資料,是一座寶庫,承載着古老的智慧與記憶。20世紀60年代以來,大量楚、秦、漢時期的簡牘在湖北省荊州市出土,它們如同璀璨的星辰,在中華文明的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

  在荊州文物保護中心簡牘修復室,我接到的第一項任務是保護安徽阜陽漢簡。當時,在知名簡牘保護專家方北松先生的指導下,我投入阜陽漢簡脫水後的提取工作。脫水完成後的竹簡,表面和細胞腔內都充滿了脫水材料。我們要在脫水材料凝固前把竹簡從玻璃上取下來,同時還要保證竹簡的完整性。接着,把松動的竹簡移動到油畫鏟上,便於拿取後放置到宣紙上冷卻。在這期間,我們的動作要一氣呵成,防止竹簡凝固到油畫鏟上,速度和技巧都很重要。雖然修復簡牘工序複雜、要求也高,但我在一次次鍛煉中提升了技藝,也加深了對簡牘及其重要價值的認識。

  從因埋藏條件不佳被壓成餅狀的阜陽漢簡,到經歷了“烈火重生”的定縣簡……荊州文物保護中心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難題。十餘年間,中心主持或參與全國數萬枚簡牘的保護工作,每一步都凝結着心血與汗水,每一個環節都充滿挑戰,其中既需要精湛的技藝,更需要對歷史的敬畏之心。

  在簡牘的保護修復過程中,我們仿佛是與古人對話,透過那些古老的文字,我們能感受到先人的思想與情感。王家嘴、秦家咀、胡家草場等地出土的《詩經》《孔子曰》《歲紀》等簡牘,成為傳承長江文化乃至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它們見證了長江流域的繁榮與變遷,蘊含着豐富的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如今,我們積極推動與高校等科研單位的合作,開展多方位的科研攻關,為簡牘保護事業注入新活力。比如,在2023年我們與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方媛老師、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魏棟老師等開展合作,對秦家咀竹簡進行室內清理與保護,實現考古、保護、研究的深度融合。

  簡牘是我國出土文獻的重要門類、人類文化遺産的絢麗瑰寶,我為自己成為簡牘保護事業的一分子而感到榮幸與自豪。我們會守護好這些珍貴的歷史遺産,讓它們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絢爛的光彩。(光明日報記者張銳、王建宏,光明日報通訊員劉欣然採訪整理)

【糾錯】 【責任編輯:王金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