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卓 繪
烹盞三清茶,杯是三秋杯;挂畫《五清圖》,點的是西齋雅意香;一襲榮耀秋菊衣,斟的是宮廷玉泉酒。如是我聞,入了秋的故宮,讓人想起印象裏的紫禁城。
莫説斷虹橋的石獅子、寧壽宮的紫薇花,也莫説朱紅墻上銀杏黃、南三所的青綠瓦,九月的紫禁城,是怎樣一種濃烈與淡雅相雜,才釀成一派秋色無邊正當下。在這裡,秋風吹過六百年,景致錯落許多種,關於秋的往事,也在件件文物的年輪裏講述着不一樣的風華。
時維九月,序屬三秋。紫禁城的秋,就從三秋杯説起。《詩經·王風·採葛》謂:“一日不見,如三秋兮。”秋歷三月,孟、仲、季秋,此杯繪蘭草、百合、野菊3種花卉,恰為三秋之景,故稱“三秋杯”。斟酌間,山石花卉,蝴蝶流連,秋意正濃,讓人浮想聯翩。三秋杯是明成化鬥彩瓷器,收藏界有“清看雍正、明看成化”的説法,意思是雍正的審美屬清代最精,成化瓷器則代表了明代最高水平。而提起鬥彩,世人只聞雞缸杯,卻不知成化鬥彩三秋杯更顯物以稀為貴。
傳説明憲宗朱見深為討寵妃萬氏歡心,特命工匠燒制三秋杯。製成後的三秋杯造型輕靈,胎體晶瑩薄透,仿佛吹彈可破,釉下青花青中泛灰、發色淡雅,釉上彩繪紅黃姹紫、明艷動人,釉下輪廓與釉上填彩形成一幅爭奇鬥艷的三秋美景,萬氏見後芳心大悅,愛不釋手。此杯最特別的是蝴蝶翅膀上的紫色彩料,其發色與尋常釉上彩明顯不同,叫作“姹紫彩”,也稱“差紫彩”,色澤濃烈如赤鐵、幹澀粗糙無光澤,有“差紫濃厚卻無光”的説法,為成化鬥彩所獨有。“姹紫嫣紅不耐霜,繁華一霎過韶光。”“姹紫彩”因成色不易、仿製困難而令後世望而卻步,因而成為現今鑒定成化鬥彩的一個重要標準。
清中期藍色江綢平金銀纏枝菊金龍紋袷袍
除了三秋杯,紫禁城裏杯盞上的秋天還有許多。如乾隆款綠地粉彩開光菊石紋茶壺、乾隆款粉地粉彩開光菊花紋茶壺,此二壺腹部均兩面開光,內畫粉彩寫生菊花、山石,可謂秋意滿滿。寒霜降落、百花凋零之際,唯有菊花傲霜怒放,“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菊花以其傲骨風姿得到乾隆皇帝偏愛,各式各樣的菊花紋飾也成為乾隆時期瓷器上的常客。
明清時期的紫禁城,四時節令除了拿在手上,還被穿在身上。新春來臨穿“大吉葫蘆”,元宵佳節着“五穀豐登”,清明時穿“鞦韆”,端午時着“艾虎鎮五毒”,而到了秋季,玉兔、桂花、菊花等服飾圖案便成了紫禁城中一道亮麗的風景。如果説三秋杯的景是捧在手心細細端詳的秋,那麼帝后妃嬪穿在身上的衣就是行走的秋光無限。
故宮博物院的藏品中有一件清代皇帝吉服,深藍色為地,以金銀線交互換色繡出金銀相間的五爪龍及纏枝菊紋,通身流光溢彩、金光燦燦,色調過渡平穩,菊花與龍紋融為一體、相得益彰,既有秋高氣爽之韻,又顯龍行天下之威,把帝王尊貴與清秋高冷表現得淋漓盡致。
清光緒棗紅色緞繡菊花金團壽紋襯衣拆片
菊不僅代表高潔,也寓意長壽。清代后妃常服上多繡有龍爪菊、虎頭菊、貫珠菊、髮絲菊、松針菊、萬壽菊、牡丹菊、大麗菊等9種菊花,以此“九菊”諧音“久居”,間飾平金團壽,合為“久居長壽”。
秋天來了,不僅人要換裝,就連紫禁城中的狗,也要換上一身時令新衣。宮廷女子一般沒有衣食之憂,閒來無事,少不了各種打發時光的娛樂,養狗就是很多妃嬪的一大愛好,慈禧太后以及後來的端康皇貴妃,也就是珍妃的姐姐瑾妃均酷愛養狗。宮中每年要為這些狗製作大量狗衣,每當季節變換,都會隨之更新紋飾、花色。
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件清代綠色緞海棠菊花紋狗衣,做工精緻、用料考究,通身為綠色織錦緞,用紫、紅、藍、粉等色絲線和金線織成菊花與秋海棠,整體和諧美觀、素雅清新。可以想象,秋天的紫禁城裏,一隻穿着綠色菊花兜衣的小狗,穿過螽斯門,歡快地跑向那個身着菊花衣、頭插菊花簪,迎着夕陽余暉向它招手的女主人……
故宮裏的風景,從不止於風景。一代代“國家隊”的審美和高超技藝,刻錄下這樁樁件件關於秋的往事和心情。
故宮的秋,在眼裏,在心裏,在件件文物裏。(作者:蘇嘉靖)
清代點翠菊花紋頭花
清晚期綠色緞海棠菊花紋狗衣
明成化款鬥彩三秋杯
清乾隆款綠地粉彩開光菊石紋茶壺
清乾隆款粉地粉彩開光菊花紋茶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