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文化觀察丨國産戰爭電影的打開方式-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10/19 09:33:53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文化觀察丨國産戰爭電影的打開方式

字體:

  新華網北京10月19日電 題:國産戰爭電影的打開方式

  在今年的電影國慶檔中,電影《志願軍:存亡之戰》以8.05億元的票房成績領跑,貢獻了檔期內近四成的票房。據貓眼專業版實時數據,截至10月17日,該片票房達到10.22億元。

  值得關注的是,同期另一部抗美援朝題材的網絡電影《衝鋒》於9月27日上線,受到軍迷熱議的同時,收入也十分亮眼。在第三方影視數據&&發布的網絡電影分賬榜中,《衝鋒》多日登上榜首。

  在多元化的影片選擇中,軍事類型片為何受到市場青睞?嚴肅題材該如何建立起與觀眾的情感共鳴?除了劇情本身,還有哪些細節會影響軍事影視劇的成敗?

  “最可愛的人”感動觀眾

  “累癱了,哭崩了”“除了震撼就是感動”“全家看得熱淚盈眶,致敬!”……在看完《志願軍:存亡之戰》後,許多網友在社交&&上分享觀影感受。  

  10月7日,在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一家影城,觀眾從電影海報前走過。 新華社發(張春雷攝)

  軍事戰爭片因其所傳遞的家國情懷,與國慶檔有着天然的適配度。據燈塔專業版數據,《志願軍:存亡之戰》有21.9%的觀眾是三人及以上結伴觀影,有大量家長帶孩子走進電影院,將其作為一種愛國主義教育和價值引導。江西上饒一位市民説,“特意帶孩子來看,感謝一群勇於奉獻的人護佑着我們,是他們忘我的付出,才讓更多的家庭擁有了明亮燈火。”來自遼寧的周先生則&&,“我想起了自己的爺爺,他也曾赴朝參戰,看了電影后我對他的理解更深了。”這種情感的傳遞,正是電影的魅力之一。

  作為《志願軍》系列電影的原型連隊之一,“松骨峰連”統一組織觀看了影片,戰士於真浩觀影后説:“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句‘聽説是塊硬骨頭,可咱們是什麼牙口?’‘鋼!鋼!鋼!’”

  改編自特級英雄楊根思的網絡電影《衝鋒》在“楊根思連”進行首映時,戰士林思琦説:“來到連隊已經11年了,聽了無數遍老連長的故事,電影中的老連長形象非常貼近原型。”  

  電影《衝鋒》海報。來源電影《衝鋒》官方微博

  相比其他電影類型,無論是下沉市場還是一二線城市的觀眾,戰爭片都有吸引力。據燈塔專業版數據,10月4日,《志願軍》在一線至四線城市的票房佔比都超過了40%。業界人士認為,在國慶檔這樣的特殊檔期,弘揚主旋律、傳遞正能量、展現家國情懷的影片可以充分調動觀眾的觀影熱情,引發情感共振。

  宏大敘事與具象表達

  與《志願軍》第一部主要採用全景式敘事來描述宏大的戰爭場面不同,第二部更聚焦英雄人物的個人成長過程。

  在電影技術日益進步的今天,如何通過影視藝術的創作技法展現宏大敘事,以什麼樣的視角呈現歷史和戰爭,是不少影迷、軍迷關注的話題。

  國防大學軍事文化學院教授詹慶生説,在新中國戰爭片發展史上,抗美援朝戰爭電影是極其特殊的類別,這一題材創作還有不少可開拓的空間。

  比如,對於眾多影視作品面臨的個人英雄塑造和集體敘事問題,電影《紅海行動》軍事製片人、電視劇《海天雄鷹》製片人王強認為,即便是特級戰鬥英雄,也離不開集體。“每個人都想成為英雄,每個人都渴望英雄,每個民族都需要英雄,英雄角色的塑造其實是集體奮鬥成果的具象化、影視化表現。”

  

  中國電影觀眾滿意度調查・2024年國慶檔調查結果。圖片由中國電影資料館提供

  正如《衝鋒》導演崔炎龍&&,在審美習慣不斷更新的當下,觀眾對於影視作品的期待早已不滿足於視聽層面的享受,而是期望建立與其深層次的情感共鳴。

  “我們需要看到有血有肉的東西,讓觀眾要麼哭、要麼笑,達到共情的效果。”多次參與軍事題材影視作品創作的導演黃照盛説,“因為老百姓看東西是要代入感的,這樣的作品才能擁有更好的話題性、傳播性。”

  “影視作品中呈現出來的歷史大背景和歷史走向必須得是真實的。”王強説,“在保證這個前提的情況下,最重要的是寫精神,無論是對部分敘事、人物關係的微調,還是對場景的調整,都是為了更加吸引觀眾,從而達到傳遞精神內核的目的。”

  服化道:真實、真實、還是真實!

  與其他題材相比,戰爭類影視作品對服裝、化粧、道具、布景等細節的真實性有着更高的要求。電影《衝鋒》上映之初,不少觀眾就對志願軍的軍帽等細節提出了質疑,這也引發許多熱心網友自發科普還原歷史,“楊根思所在部隊就是戴這種帽子。”這些熱議話題,恰恰説明細節呈現對於一部電影成敗的關鍵意義。

  “《志願軍》和《衝鋒》兩部電影在創作上的邏輯有所不同。”資深軍迷王先生觀看了這兩部抗美援朝題材作品後説,“作為小成本網絡電影,《衝鋒》非常嚴謹細緻地還原了裝備、場景、戰況等,觀感上更貼近我們所熟知的那段歷史,而《志願軍》則更追求將戰爭在影院熒幕上的呈現效果。”

  能夠還原出身着單薄棉衣、頭戴大檐帽在冰天雪地中同美軍作戰的九兵團形象的影視作品,除了《衝鋒》以外,還有一部口碑不錯的作品是《戰火熔爐》。曾擔任該片軍事指導的劉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單薄棉衣和大檐帽,是我和幾個軍事指導老師認真討論,並拿出相關資料去核證才確定下來的。實際拍攝中,有演員端槍放哨或端槍衝鋒時,幾乎都是步槍口朝下的,我們給糾正過來是端着朝上,而且衝鋒的時候是單手持槍。”劉驍説,“軍迷會一幀一幀看這些內容,因為我自己就這樣。”  

  長津湖戰役時期志願軍20軍單兵裝備繪圖。《戰火熔爐》軍事指導劉驍製作

  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中心副主任袁正領認為,近年來戰爭題材影視作品忽視、漠視、歪曲真實性的現象並非個例,“戰爭有戰爭的規律,編導演繹戰爭需要尊重戰爭規律,以真實反映戰爭的本來面貌,反映其事理、情理。”影視作品的可信度直接影響觀眾的觀影體驗。“細節錯了,可能會導致觀眾認為全片都存在問題。”軍事類媒體從業人員穆先生談及觀影體驗時説。

  為什麼不少戰爭片會在細節上出現紕漏?紀錄電影《1950他們正年輕》的導演宋坤儒接受採訪時認為,部分原因是影視創作可參照的資料不多,“留存的歷史資料非常少,尤其是影像資料就更少了”。他認為,軍事顧問的加入是可以讓影片的服化道包括戰爭細節有很大提升的,此外,與現代戲相比,“軍事道具無論是槍支、坦克還是場景,成本都很高。”

  導演黃照盛介紹,劇組現在一般配有動作導演和軍事指導,“簡單打個比方,動作導演是想辦法把槍扔掉,因為這樣可能更好看,那軍事導演就想辦法要把槍拿起來。”

  “楊根思連”排長米泰宇介紹,《衝鋒》劇組曾到連隊采風,官兵通過連隊代代流傳下來的《功模檔案》,為攝製組詳細講述了老連長生前的戰鬥故事和成長歷程,這些都在電影中得到一定程度的還原。

  “我們電影工業化起步還比較晚,需要年輕的從業者們不斷提高知識儲備,”宋坤儒説,“如果創作者能夠把細節關注更加到位的話,其實很多問題是可以避免的,比如《大決戰》等作品的軍事還原度就非常高。”

  劉驍説:“軍事影視題材是需要赤誠熱愛的一門藝術,要對歷史負責,去面對,去還原。摒棄胡編亂造,摒棄天馬行空,避免天雷滾滾。”

  隨着中國電影工業化水平的提升,網絡電影、微短劇等多元業態日益成熟,國産戰爭類影視劇也正在經歷變革。如何建立起與觀眾的情感共鳴?《衝鋒》導演崔炎龍接受媒體採訪時説,真實是打動觀眾的基礎,“自有萬鈞之力”。

策劃:林明

主筆:李欣 丁梓朔 王坤朔

參與報道:李珊珊 高強 王金志 楊陽 吳婧菲

【糾錯】 【責任編輯:王坤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