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學出版社 崔文燕
初秋的陽光斜斜地穿過雕花木窗,在《謙謙為人:中國古代君子教育研究》的封面上投下斑駁的光影。黃思記博士的這部著作,就像一把鑰匙,輕輕打開了中華文明的精神寶庫。作為責編,我仿佛看見五千年文化長河中,眾多君子身影從泛黃的竹簡裏走出,在杏壇講學、在竹林撫琴、在朝堂議政,而這本書正是引領我們穿越時空的擺渡人。
翻開書頁,第三章的“四書五經”回廊令人流連忘返。作者以“園林導覽”的筆法,帶我們穿梭於《論語》的“君子坦蕩蕩”匾額與《孟子》的“性善論”磚雕之間。最精彩的是那些案例分析,如同園林中的花窗,既可見《禮記》中“禮儀三百”如何化作古代課堂的教鞭,又能窺見這些千年禮儀在當代學校課程裏綻放的新芽。這讓君子教育不再是博物館裏的青銅器,而成了可以觸摸的活態傳承。第五章關於現代價值的論述,則像一座橫跨古今的橋梁。橋的一端是春秋私塾中孔子“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教誨,另一端是現代課堂“君子和而不同”的智慧。作者系統梳理了君子教育的特徵,既是對古代教育智慧的提煉,更為當代教育提供了弘揚精髓。這本書完成了三重跨越:首先是時空跨越,將四書五經的墨香與註釋轉化為現代教育的語言;其次是理論與實踐的跨越,既保持“溫良恭儉讓”的古風,又構建起適應時代的理論框架;最後是中西文化的跨越,在全球化浪潮中,為培養既有文化根脈又具國際視野的現代君子提供了中國方案。
在全球化的今天,當中國在國際舞&上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時,這本書給出了深刻的啟示:真正的教育不是知識的灌輸,而是心靈的耕耘。當《禮記》的“禮之用,和為貴”在當代課堂煥發新生,當“修身齊家”的傳統智慧與“全球勝任力”培養相結合,培養出的必將是既有文化自信又具開放胸懷的新時代君子。他們將帶着中華文明的基因,在世界舞&上展現獨特的氣質,讓五千年的文明在當代繼續綻放光芒。
合上書卷,夕陽的余暉為窗欞鍍上金邊。我忽然懂得,君子教育從來不是塵封的古董,而是流淌的活水。它曾在朱熹的註釋裏生長,在王陽明的心學中昇華,如今又在學校課程中煥發新生。這本書就像溫潤的君子,既守着“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古訓,又懂得用現代教育的語言將千年智慧道明。它提醒我們,教育的真諦不在於培養多少高分考生,而在於在孩子們心田播下向善的種子,讓這些種子生根發芽,長成既有文化根脈又具國際視野的參天大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