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多民族主題油畫創作在文化認同與當代轉化的雙重維度中,構建了從理論認知到實踐創新的完整邏輯鏈。本研究通過解構民族符號的深層語義、剖析多族共生的歷史脈絡,揭示了桂地文化共同體在視覺藝術中的生成機制;通過深挖文化根脈構建的視覺譜係、傳統技藝轉化的表現語言、精神內核昇華的當代意象、互動傳播&&的生態搭建,不僅實現了民族文化從符號表達到價值認同的躍升,更在跨學科方法論層面探索了藝術與人類學的深度融合。
一、文化認同理論建構與地域性藝術表達
(一)文明基因溯源考辨,民族符號學理論框架構建
廣西多民族文化的根基深植於其獨特的文明基因之中,民族符號學理論框架的構建正是對這一文化基因的系統性解碼。從駱越先民的銅鼓紋樣到壯錦織繡的幾何圖騰,從花山岩畫的祈福場景到侗族鼓樓的建築密碼,這些跨越時空的符號體系不僅是民族記憶的載體,更構成了文化認同的底層邏輯。在符號學的視域下,銅鼓的太陽紋隱喻着壯族對自然力量的崇拜;瑤族服飾的菱形符號暗含遷徙歷史的密碼;而苗族的蠟染紋樣則通過動植物母題的抽象化表達,傳遞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智慧。這種符號系統的解譯並非簡單的視覺分析,而是通過考古學、語言學與藝術學的跨學科對話,揭示出民族文化中“象形表意”與“隱喻象徵”的雙重編碼機制。正是這種符號體系的系統性研究,為當代藝術創作提供了從傳統基因中提取文化密碼的理論工具,使得油畫創作能夠超越表象的民族風情描摹,直抵文化認同的精神內核。
(二)多民族共融歷史脈絡,桂地文化共同體意識生成
廣西文化共同體的形成,是漢、壯、瑤、苗、侗等民族在歷史長河中交織互動的結果。秦漢時期中原文化的南遷與駱越本土文明的碰撞,唐宋時期海上絲綢之路帶來的多元文化交融,明清時期土司制度下各族群的政治協商,共同編織出多族共生的文化圖譜。例如,靈渠這條穿越兩千年的水道,不僅是物質流動的通道,更是壯、漢、瑤等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毛細血管”。在桂北龍脊梯田的農耕協作中,壯瑤兩族通過共享水利系統形成生態共同體;在桂西南的“三月三”歌圩中,各族青年以山歌對答打破語言隔閡。這種歷史積澱的文化共同體意識,在當代藝術中體現為對“和而不同”價值觀的視覺詮釋。油畫創作通過對幹欄建築的空間重構、多民族節慶儀式的敘事並置,將歷史上隱性的文化默契轉化為畫布上的顯性對話,既保留了各族文化的個性特徵,又凸顯了“桂地文化”的整體性認同。這種共同體意識的藝術化表達,成為抵禦文化同質化浪潮的精神堡壘。
二、文化認同與當代轉化視角下廣西多民族主題油畫創作的優化路徑
(一)深挖文化根脈,構建視覺譜係
廣西多民族主題油畫創作需以系統性文化溯源為根基,構建具有民族特質的視覺符號體系。例如,可將瑤族度戒儀式中的面具造型、京族哈節的漁船符號等進行視覺解構,提煉出具有哲學意義的線條、色塊與構圖範式。在創作實踐中,需運用譜係學方法對符號進行分層重組:底層保留原始圖騰的神聖性,中層融入現代構成法則,表層嫁接當代材料技法。例如,以銅鼓太陽紋為中心構建放射性構圖,結合丙烯潑灑形成的時光肌理,既凸顯駱越先民的天體崇拜,又形成時空交錯的視覺張力。同時,可建立“符號轉化實驗室”,邀請人類學者、非遺傳承人共同參與符號篩選與再編碼,確保文化基因的準確轉譯。
(二)融匯傳統技藝,創新表現語言
突破油畫媒介的西方範式,需深度嫁接少數民族工藝美學體系。可探索壯錦“通經斷緯”織造原理與油畫筆觸的融合實驗,通過分層罩染模擬經緯交織的質感;借鑒苗族蠟染的冰裂紋理,在油畫基底製作階段採用油水分離技法,形成具有民族識別度的畫面基底。材料創新方面,可採集紅水河沿岸的礦物顏料、龍脊梯田的天然植染,研製地域性油畫媒介,使畫面承載土地記憶。在技法層面,可創造性轉化侗族建築“木構不用一釘”的智慧,發展出模塊化拼貼技法:將不同民族的典型圖像製作成可拆卸畫板單元,通過現場觀展時的自由重組,實現作品意義的動態生長。數字技術介入方面,開發AR掃描系統,使靜態油畫疊加動態的師公舞投影、天琴聲紋可視化圖層,構建多維文化敘事場域。
(三)提煉文化精神,塑造當代意象
民族題材創作應超越民俗風情表象,聚焦族群集體記憶的精神昇華。創作者需提煉如壯族“敢壯山祭祖”呈現的生命循環觀、毛南族“肥套”儀式隱喻的人神契約精神等哲學內核,通過象徵性視覺語法重構。具體可運用“時空折疊”手法:在畫面中將花山岩畫的祭祀場景與都市玻璃幕墻倒影並置,用青銅器綠銹與霓虹光斑的色彩對衝,形成傳統宇宙觀與現代性困境的思辨對話。在人物塑造上,可借鑒戲曲程式化造型,將侗族大歌隊的環形隊列轉化為幾何化色域,使歌者身體轉化為文化傳承的精神豐碑。針對年輕受眾,開發“新圖騰生成算法”,將銅鼓紋樣、繡球曲線輸入AI訓練模型,輸出既延續族群記憶又契合賽博審美的混合意象,激活傳統文化的當代共鳴。
(四)搭建互動&&,推動多元傳播
構建“創作-傳播-反饋”的生態閉環,需打造線上線下聯動的立體&&。線下建立民族藝術共生空間:在金秀瑤寨等傳統村落設置駐創基地,組織村民與畫家共同完成“在地性”作品,使織布機節奏、染布捶打聲轉化為創作韻律。線上開發虛擬共繪系統,允許全球用戶通過觸控屏添加民族紋樣元素,集體生成數字壁畫。教育傳播方面,設計“移動美術館”項目,將油畫作品轉化為可穿戴的苗繡光影裝置,在東盟文化交流巡展中實現文化軟輸出。同時,完善評價體系,引入文化人類學家、策展人、社區代表組成多元評審團,確保創作既具學術價值又保有民間溫度。
(曾令權,廣西科技師範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公希萌,廣西科技師範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