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新時代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耦合邏輯、價值意蘊與實踐向度-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9/04 16:00:32
來源:新華網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新時代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耦合邏輯、價值意蘊與實踐向度

字體: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澱着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蘊含着“仁義禮智信”的倫理內核、“天人合一”的哲學智慧、“家國天下”的使命擔當。將其有機融入新時代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絕非簡單的“古為今用”或文化元素的機械添加,而是深植於二者內在契合規律的必然選擇,對於築牢青年一代的精神根基,培育兼具中國精神、世界眼光與人類情懷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理論意義與實踐價值。

  同源共振:文化傳統與德育目標的內在相契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新時代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之間存在着深刻、多維的內在統一性,這種統一性構成了二者深度融合的理論基石。其一,精神基因同源與價值目標趨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理想人格範式,強調“內聖外王”的統一,其核心價值理念如“仁愛”“民本”“誠信”“和合”“大同”等,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精神實質上高度契合。二者均以“立德”為根基,以培育兼具道德自覺與社會擔當的個體為旨歸。無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追求的“君子人格”,還是塑造“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時代新人的目標,都指向個體道德完善、人格健全與個人價值融入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偉大事業的統一。其二,育人智慧共通與方法論互補。傳統教育思想蘊含的“因材施教”“循循善誘”“知行合一”“潛移默化”“身教重於言教”等原則,與當代思想道德教育強調的主體性、實踐性、情感性、生活化要求高度相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注重通過經典誦讀、禮儀熏陶、環境浸潤、榜樣示範等方式,將抽象的道德規範內化為個體的自覺意識與行為習慣。這種強調體驗、感悟、踐履的教化方式,恰與新時代思想道德教育提倡的“潤物無聲”、顯性教育與隱性熏陶相結合的要求相呼應。其三,時代呼喚迫切與創新發展必然。面對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與意識形態領域複雜鬥爭,鞏固青年思想陣地、增強文化自信與價值定力,亟須從本民族文化沃土汲取養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天下為公”的家國情懷、“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厚德載物”的包容智慧、“崇德向善”的倫理規範、“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的變革意識,是應對價值多元挑戰、抵禦錯誤思潮侵蝕、激發民族自豪感與凝聚力的強大精神武器。

  涵育新人:文化基因的價值轉化與功能彰顯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度融入新時代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具有固本培元、涵育新人的深遠價值。其一,築牢價值根基,深化思想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植根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沃土。系統闡釋“愛國”與“忠義”、“敬業”與“勤勉”“誠信”與“信義”、“友善”與“仁愛”、“和諧”與“和合”的內在源流關係,能使抽象的價值觀獲得具體、生動、親切的歷史文化載體。青年學生在理解“我們從哪來”的文化脈絡中,更能深刻體悟“我們走向何方”的價值追求,從而增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認同、情感認同與實踐認同。其二,涵育道德情操,塑造健全人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着極其豐富的修身養性資源。儒家倡導的“仁義禮智信”的道德規範及“慎獨”“誠意”的自省精神,道家崇尚的“道法自然”的和諧平衡觀,墨家主張的“兼愛”“非攻”的和平理想等,共同構築了中華民族獨特的道德譜係。引導大學生領悟“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寬恕之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擔當精神,能夠有效滋養其心性,提升道德判斷力與選擇力,涵養謙和、仁愛、堅韌、正直地健全人格與公共精神。其三,厚植文化自信,激發使命擔當。深入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輝煌燦爛的成就、博大精深的智慧、獨特的精神標識,是青年一代樹立文化自信最深厚、最直接的源泉。從精妙的詩詞書畫、深邃的哲學思想、領先的科技發明、獨特的制度文明,到壯美的山河畫卷、多彩的民族風情,無不彰顯中華文明的獨特魅力與強大生命力。深刻認識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未曾中斷的歷史奇蹟及其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能夠極大地激發青年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文化歸屬感和共同體意識。

  知行合一:多維協同的融入路徑與機制創新

  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度融入新時代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需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探索守正創新的系統性實踐路徑。其一,深化課程體系融入。深入挖掘和梳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相貫通、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契合、與時代發展要求相適應的思想精華與道德精髓;在思政課程中設置“傳統倫理與現代文明”“中華經典研讀”等模塊,結合原典精讀解析傳統理念與現代價值的內在關聯;推動跨學科協同育人,在哲學、社會科學、歷史、藝術等課程中,有機融入傳統科技倫理、工匠精神、審美教化等要素,構建全學科滲透、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水乳交融的文化育人網絡。其二,創新情境育人載體。積極構建多元化、立體化的融入載體,實現從符號認知到具體實踐的轉化升級;強化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運用體驗式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深度參與經典解讀與價值辨析;建設優質傳統文化數字資源庫、在線開放課程及虛擬體驗&&,突破時空限制再現經典意境,實現文化資源共享;打造富含傳統文化意蘊的校園物理空間和文化品牌活動,營造濃厚的沉浸式育人氛圍,使校園成為“行走的課堂”。其三,強化育人生態保障。提升全體教師,尤其是思政課教師、輔導員及人文社科教師的傳統文化素養、經典研讀能力與育人轉化能力;建立系統化培訓機制,引導教師深入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及其現代價值,掌握有效的教學方法和跨學科文化解讀能力;鼓勵開展跨學科教研合作,組建融合型教學團隊;健全長效機制,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工作納入學校人才培養方案,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整合校內外資源形成協同育人合力。

  (許陽飛,四川師範大學)

  【基金項目】綿陽市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四川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研究中心2025年一般項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新時代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問題與對策研究”(編號:SCQSN2025YB12)階段性成果。

【糾錯】 【責任編輯:李世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