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心理學視域下高校心理健康課程改革實踐-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8/12 16:08:58
來源:新華網

積極心理學視域下高校心理健康課程改革實踐

字體:

  心理健康課程是高校育人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引導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渠道。然而,傳統的心理健康課程將教學重點着眼於心理健康問題的預防和解決上,忽視了學生積極情緒與品質的培育。基於此,高校着眼積極心理學理論,積極探索心理健康課程改革實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改革教學內容,構建積極心理課程教學體系

  其一,激發學生積極情緒,提升學生的幸福感。積極情緒在提升學生學習效率、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等方面具有正向作用。在心理健康課程教學中,教師在教授學生正確看待和調節自身負面情緒的基礎上,重視學生積極情緒的激發和培養,引導學生學會從生活小事中感知幸福。與此同時,教師可打造豐富的心理健康課程教學場景,營造溫馨的心理育人氛圍,並利用技術手段將心理健康教學內容以多樣化的形式呈現,豐富學生的感官體驗,並將積極案例融入到教學內容中,激發學生的積極情緒,使學生正確看待困難與挫折,以積極樂觀的心態迎接未來挑戰。其二,引導學生構建積極自我,提升自我效能感。心理健康教師要利用專業知識引導學生以積極的心態看待和接納自我,形成積極的人格品質。在心理健康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善於把握每位學生的個性差異,引導學生正確看待自身存在的優勢與不足之處,正視自身不足,認可並積極發揚自身的閃光點,從而形成積極的自我意識,並鼓勵學生着眼生活實際,學會在應對挑戰或解決問題時給予自己積極的心理暗示,增強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其三,構建積極的關係網,讓學生體驗積極情感。心理健康教師應尊重個體差異性,用平等的眼光看待學生,在課程教學和日常交流中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創建開放、民主的課堂互動氛圍,重視學生的心理需求及情感體驗。心理健康教師也可鼓勵學生勇於表達自己的心理情感及情緒,引導學生從交流交往中了解同學的心理需要,學會換位思考,給予同學尊重與關懷,形成積極的同學關係。其四,引導學生學會積極應對問題挑戰,提升學生的心理韌性。心理健康教師應在課程教學中引入學生常見問題與挑戰相關的案例,引導學生對案例進行積極解釋,並在案例分析中學會調整心理認知,掌握情緒調節方法,將關注點放在問題解決所帶來的積極意義上,學會以積極的態度和思維突破困境,提升學生的心理韌性。

  改革教學模式,構建多維度多層次的教學結構

  其一,堅持線上線下教育相結合,提升心理健康課程教學效果。高校心理健康教師應積極發揮數字技術及網絡&&的優勢作用,深入挖掘數字化教學資源,開展線上課程,以多樣化的內容呈現形式共享心理健康課程資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此同時,教師可充分利用騰訊會議、雨課堂等&&,着眼心理健康課程目標,圍繞教學內容開展在線互動答疑,根據學生答疑內容了解其心理健康狀況及理論知識掌握情況,並以此為據,在教學情境中及時給予學生正確的心理指導,從而提升心理健康教學效果。其二,優化課程設置,提高心理健康課程針對性。一方面,高校開設心理健康必修課,引導學生明確心理健康標準及意義,幫助學生構建心理健康相關的基礎知識體系,掌握維護心理健康及心理自我調適的基本方法,樹立心理健康發展的自我意識。另一方面,高校應着眼不同年級、不同階段學生的心理特點及心理需求,開設戀愛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等相關的選修課程,提升學生多方面的心理素質和能力。其三,堅持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強化心理健康課程的價值引領。心理健康教師應加強與思政教師的交流協作,深入挖掘心理健康課程內容中的思政元素,將與之相適應的思政育人內容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形成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政教育的協同育人效應,以培育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念,為學生心理健康提供價值引領。其四,堅持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相結合,營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圍。教育環境與學生的成長發展息息相關,隱性課程是學校通過教育環境對學生産生影響的方式,在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應堅持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相結合,為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奠定良好的環境基礎。高校可將校園廣播、宣傳欄、路標等作為重要傳播載體,向學生傳播心理健康教育相關知識,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健康心態,營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圍。除此之外,心理健康教師可以實踐活動的形式開展課程教育,組織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參與校園心理情景劇表演、心理健康視頻影片賞析等活動,引導學生在表演和賞析中了解自我,培養積極健康的心理品質。

  基於積極心理學開展心理健康課程教學,對於促進學生心理健康、幫助學生預防心理問題、增強學生心理能力、培養學生心理素質等具有重要作用。高校基於積極心理學深入探索心理健康課程改革,具有顯著的現實意義。(作者:唐麗,廣西科技師範學院)

【糾錯】 【責任編輯:李世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