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是大學生精神世界的基石,更是他們在時代浪潮中錨定方向的羅盤。當多元文化交織碰撞,為讓青年真正扎根民族文化土壤,思政課的創新探索至關重要。融通課程體系,是用知識脈絡編織文化認知的網絡,讓傳統智慧與時代理論在課堂深處相遇;協同師生主體,是讓文化傳承從單向傳遞變為心靈共鳴,在教與學的互動中喚醒內在認同;創新教學方法,是打破課堂邊界,讓文化從書本走向生活,在觸摸與體驗中生長出真切的熱愛;厚植文化基因,是讓這份熱愛轉化為擔當,讓青春力量與文化傳承同頻共振,最終讓自信的光芒照亮成長之路。
融通課程體系,築牢文化自信的理論根基
課程體系的深度融通,是培育文化自信的基礎工程,其核心在於通過科學的課程組合,為學生構建系統的文化認知框架。這一框架的構建,需以“三大文化教育”為內核、以“五大課程教學”為載體:“三大文化教育”具體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五大課程教學”則包含《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思想道德與法治》《形勢與政策》五門思政主幹課程。構建“縱貫橫通”的課程組合模式,一方面要將三大文化深度融入每門思政課程,如從“綱要”中挖掘近代以來的紅色記憶,從“思修”中提煉傳統美德的當代價值,在“馬原”教學中解析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契合點,讓學生看到理論背後的文化共鳴。另一方面要以三大文化為主線統籌課程群建設,結合歷史邏輯、理論邏輯與實踐邏輯的銜接,設計階梯式學習模塊,低年級側重文化認知,中年級強化價值認同,高年級指導實踐轉化,呈現中華文化從傳承到革新的完整脈絡。同時,編寫融合三大文化的補充教材,收錄《論語》選讀、長征日記、脫貧攻堅故事等素材,為學生的文化自信提供紮實的理論支撐與豐富的閱讀資源。
協同師生主體,激發文化自信的內生動力
師生雙主體的協同互動,是讓文化自信真正扎根心靈的關鍵機制。教師作為文化引導者,需要具備精準闡釋文化內涵的能力。例如,系統講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哲學智慧,幫助學生理解“天人合一”等理念在生態保護中的當代意義;剖析紅色革命文化中的精神密碼,結合“半條被子”等具體故事,讓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等跨越時空引發共鳴;解讀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實踐成果,展現文化創新的時代活力。學校可定期開展教師文化研修班,組織教師赴故宮、西柏坡等文化地標實地研學,提升教師的文化素養與教學能力。同時,要着力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成立“傳統文化研習社”“紅色宣講團”等社團,引導他們在文化認知中探索自我與傳統的聯結,明白個人成長與文化傳承的內在關聯;在價值認同中確立精神坐標,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轉化為行為準則;在實踐擔當中檢驗文化自覺,如參與非遺傳承、紅色宣講等活動。這種師生之間的雙向賦能,能推動文化自信從被動接受到主動踐行的轉化,形成持續生長的內生動力。
創新教學方法,拓寬文化自信的培育路徑
教學方法的創新,能夠讓文化自信的培育突破課堂邊界,實現全方位浸潤。構建“理論-實踐-網絡”三維教學體系,需要在不同場景中設計針對性方案。理論教學中,專題研討可圍繞“傳統節日的現代轉型”等議題展開,結合年輕人熱衷的“國潮”現象,讓學生在討論中理清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關係;案例教學可結合《覺醒年代》等影視作品,對比劇中人物與當代青年的精神追求,分析百年前知識分子的文化覺醒與當代青年的使命擔當,讓歷史與現實産生對話。實踐教學要打造“行走的課堂”,與地方文旅部門合作開發“文化研學路線”,組織學生走進博物館觸摸文物背後的文明密碼,邀請非遺項目傳承人到校開展剪紙、皮影等技藝教學,參與端午包粽、中秋賞月等民俗活動體驗文化溫度,深入鄉村調研非遺技藝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讓文化在親身體驗中變得可感可觸。網絡教學則要搭建數字化文化社區,開發“文化知識闖關”小程序,通過“文化名家進校園”直播、“紅色故事微宣講”短視頻等形式,讓學生在碎片化時間裏也能接受文化熏陶,最終形成課堂內外、線上線下相互補充的培育格局。
厚植文化基因,彰顯文化自信的時代價值
文化基因的厚植與創新,是讓文化自信煥發時代活力的核心要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精神標識,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精神、“自強不息”的奮鬥品格,經過千年沉澱已成為民族的精神底色。可結合“感動中國”人物事跡,闡釋這些內核在當代的體現,如張桂梅扎根山區辦學的堅守,強化學生的民族認同感。紅色革命文化中蘊含的初心使命,從延安時期的“為人民服務”到新時代的“人民至上”,其精神內核一脈相承。通過講述脫貧攻堅中駐村書記的故事,挖掘這些時代內涵能幫助學生理解中國共産黨為什麼“能”。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則體現了文化的與時俱進,從“嫦娥探月”展現的科技自信,到“一帶一路”彰顯的文明互鑒,這些實踐成果讓文化自信有了堅實的現實支撐。在思政課中設置“紅色文化創新工作坊”,鼓勵學生結合專業特長,用動漫形式演繹傳統故事,用新媒體技術傳播紅色文化。突出這三大文化的當代意義,就是要引導學生將文化認同轉化為行動自覺:既做傳統技藝的傳承人,又做文化創新的開拓者,讓中華文化在民族復興的進程中持續綻放光彩。
(覃麗萍,廣西科技師範學院)
【基金項目】市廳級課題“習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2024SZ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