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由《詩刊》社、雲南教育出版社、雲南省作家協會主辦的“愛松《江水謠與貯貝器》新書發布暨詩歌研討會”在北京召開。
《詩刊》社主編李少君、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會長張清華、中國詩歌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王山、《中國作家》主編李雲雷、《人民文學》副主編陳濤、雲南省委宣傳部文藝處處長沈洋、雲南教育出版社總編輯楊峻,以及劉立雲、曹宇翔、敬文東、師力斌、高秀芹、楊榮昌、徐剛、王士強、劉波、段興民、許國駿等詩人、評論家、編輯家,《江水謠與貯貝器》作者愛松等參加研討會。會議由《詩刊》社副主編霍俊明主持。
中國作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副主席邱華棟在賀信中指出,《江水謠與貯貝器》在當代詩歌譜係中具有獨特價值。它在語言實驗與文化考古之間,開闢了一條中間道路,為當代詩歌如何創造性轉化傳統文化資源提供了富有 啟發性的範例。
李少君&&,這本詩集從結構上看,前面“江水謠”的部分是短詩,後面“貯貝器”的部分是長詩,是一部長篇短制融合的交響曲。這本詩集中出現最多的詞語就是青銅,愛松將古滇國青銅的視覺化為了詩歌的結構,整部詩集也有青銅般的質感和重量。
與會專家認為,愛松的《江水謠與貯貝器》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並通過地方性抵達了總體性。既寫出了在大西南壯闊的自然面前人的主體性的渺小,同時也張大了歷史、物性和神性。“江水謠”樸素和壯美相互映襯,以極簡的筆法凸顯了對於自然偉力的讚頌;“貯貝器”則既兼具文化人類學意義和詩性考古學意義,又注入了現代性意識,描繪出當代生活中依然蓬勃絢麗的地方風情與民俗畫卷。整部詩集展現了愛松開闊的文化視野和深厚的藝術造詣。
活動現場,李少君、張清華、沈洋、楊峻共同為新書《江水謠與貯貝器》揭幕。
(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劉江偉)
【糾錯】 【責任編輯:李世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