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悅聽】豐子愷:一支筆,建起緣緣堂-新華網

【新華悅聽】豐子愷:一支筆,建起緣緣堂

2022-06-10 10:19:11 來源:新華網

“新華悅聽 值得一聽”,大家好,這裏是由今世緣酒業獨家讚助的《新華悅聽》。中國國緣,緣結天下。我是本期主播王卉,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文章節選自《緣緣堂主:豐子愷與桐鄉》一書中的《一支筆,建起緣緣堂》……

關于緣緣堂,有兩個有緣人必須提到,那便是豐子愷的老師弘一法師和豐母鐘雲芳。

眾所周知,“緣緣堂”這個名字先于它在石門灣建成之前就有了。早在1926年冬天,弘一法師曾住在上海江灣永義裏豐子愷的寓所中,他以抓鬮的方式為豐子愷寓所取名為“緣緣堂”。其後,豐子愷自稱“緣緣堂主人”,出版第一部散文隨筆集時,也以《緣緣堂隨筆》冠名,緣緣堂遂成為他享譽海內外的文畫風格的獨特象徵。

説到那次取名的過程,也是有趣。當時,豐子愷請弘一法師為自己的寓所取個名字。弘一法師讓他在小方紙上寫幾個自己喜歡而又可以互相搭配的字,團成小紙球,撒在釋迦牟尼畫像前的供桌上。他抓了兩次鬮,拆開一看都是“緣”字,于是,就將寓所命名為“緣緣堂”。他當即請弘一法師寫了一幅橫額,裝裱後挂在上海江灣的寓所中。後來,他遷到哪裏,就把這幅橫額挂到哪裏,哪裏也就成了緣緣堂。按豐子愷自己的説法,上海江灣永義裏的緣緣堂,只是一個象徵性的名稱,是“靈”的存在。直到六年之後,石門緣緣堂建成,方才給緣緣堂賦以真正的“形”。所以,弘一法師是緣緣堂的第一個有緣之人。

第二個有緣之人便是豐子愷的母親。其實,説到造新屋,也是他母親的一個心願。當年為了支援豐子愷去日本留學,母親頂著族人的質疑,毅然賣掉了一處祖屋。之後,母親一直想造新屋,很早已經開始計劃了。豐家老屋惇德堂是一幢百年老屋,三開三進,住著豐氏三房,豐子愷一家只住中間“一直落”,條件比較艱苦。他父親用作書房兼臥室的只是一個地板間,“窗前是一個小天井,天井裏養著烏龜……旁邊便是灶間……因此煙氣、腥氣、臭氣,地板間裏時有所聞”,居住環境之差可見一斑。他父親在四十二歲上就不幸患肺病,在這地板間裏去世了。

豐子愷結婚後,一群兒女先後出生。而這時,老屋已很衰頹。他母親很早就想造新屋,便在老屋後面買下一塊地基,就是後來建造緣緣堂的地方。因為當時手頭不寬裕,造屋的念頭未曾付諸行動。後來生活漸漸寬裕,造屋便擺上議事日程。1928年,母親借了根六尺桿,母子倆悄悄到空地上測量、計議。但終因資金不足,沒有正式啟動。不承想,兩年後,母親便去世了,造屋的心願未了,終成遺憾。從此,決心造新屋,實現母親生前的心願,成為豐子愷心頭的一件大事。

要造一幢樓,又談何容易!首先要籌集資金。母親去世後,豐子愷辭去全部教職,專事創作。正是靠著他的勤奮著述,終于積夠了一筆錢款,才決定實現兩代人的造屋心願,在母親買下的地基上造起了新居——緣緣堂。1933年春,石門緣緣堂正式落成,而這時候,他母親去世已有三年了。

當時,緣緣堂的造價共計六千元。而這六千元,就是豐子愷那幾年埋頭著譯所得的稿費,是他用一支筆一筆一畫寫出來的。

一支筆,造起一幢樓。一支筆,撐起一片天。一支筆,打開一個新世界。這絕不是神話。

《緣緣堂主——豐子愷與桐鄉》/徐玲芬 著/浙江文藝出版社

內容簡介

《緣緣堂主——豐子愷與桐鄉》是冰心散文獎獲獎作家徐玲芬創作的《豐子愷緣緣三部曲》的第一部。本書主要講述豐子愷與故鄉石門灣的情緣,從他所處的社會背景、地理環境,所受的家庭熏陶、學校教育以及時代影響等各個方面切入,通過“童年與故鄉”“遊子思故園”“紅了櫻桃綠了芭蕉”“夢回緣緣堂”等七個篇章來展開敘述,帶領讀者走近大師,了解大師背後風雅桐鄉的深厚文化底蘊。

主播|王卉

>>>>>>>>>>點擊進入新華網官方旗艦店購買正版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