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丨“人之相知,貴在知心”——大阪世博會中國館半年回顧-亞太網

綜述丨“人之相知,貴在知心”——大阪世博會中國館半年回顧

新華網| 2025-10-14 14:53:24|責任編輯: 薛濤
Video PlayerClose

  新華社大阪10月14日電 綜述|“人之相知,貴在知心”——大阪世博會中國館半年回顧

  新華社記者李子越 楊智翔

  13日晚,2025年大阪·關西世博會(大阪世博會)中國館圓滿完成展示任務。閉館儀式在夜色中進行,許多觀眾久久不願離去,有人舉起手機拍照;有人輕聲道着“謝謝”,在閃爍的燈光下揮手……半年來,這座融合傳統與現代、貫通歷史與未來的展館,不僅吸引了全球參觀者,也讓更多人走近中國、感受彼此之間的理解與親近。

  以“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綠色發展的未來社會”為主題,本屆世博會中國館通過文化與科技的交織,展現出兼具古老智慧與現代氣息的中國形象。觀眾在“文字瀑布”前駐足觀看中日文字的流動交織,在《耕織圖》與“二十四節氣”的影像中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在月球土壤樣品前感受科技與未來。許多參觀者&&,中國館讓他們在體驗豐富文化的同時,也感受到一種跨越文化的親切與共鳴。

  大阪商工會議所會長鳥井信吾&&,中國館讓人感受到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厚度、當代中國的科技成就以及年輕一代的生命活力,令人印象深刻。他認為,這種兼具傳統與創新的展示,體現出一個充滿活力、不斷發展的中國。

  在半年的展期中,中國館累計接待游客近200萬人次,來自9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300位政要與知名人士走進館內,體驗中國文化的多樣魅力。開館期間,除深圳市外,還有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及特別行政區在此舉辦活動周或活動日。川劇變臉、敦煌舞蹈、編鐘、皮影、少數民族歌舞等非遺表演接連上演,使中國館成為園區內最具吸引力的展館之一。

  中國館內的文化展示也成為中日民間交流的紐帶。7月11日中國國家館日當天,嘉賓們在展館一樓通往二樓的“青山明月”木雕長廊前駐足,浮雕上,一幕幕中日交流的歷史畫面在光影間浮現。松下控股株式會社執行董事小川理子錶示,這些人物背後的故事讓人感受到兩國長期交流的溫度與延續;大阪府日中友好協會理事長青柳明雄也談到,看到自己熟悉的友好人士被記錄其間,感到格外親切溫暖,“那一刻讓我再次想起,多年來兩國民間交流中積累的真情。”

  隨着人氣持續上升,7月30日,中國館迎來第100萬名觀眾——來自大阪的淺川輝和及其家人。他們在接受採訪時&&,中國館的展覽讓他們感受到日中兩國在歷史、當下與未來的緊密&&,他們對中國産生了更大的興趣,希望有機會能去中國更多地方看一看。

  這種跨越國界的共鳴,也體現在中國館的建設與運營中。閉館儀式上,日本世博協會國際局執行主任永野光在中文致辭中回顧了三年來與中方團隊攜手推進中國館建設的歷程。她説,這一過程並非一帆風順,但雙方通過真誠交流克服了各種困難。她引用中國館外墻上的文字“人之相識,貴在相知;人之相知,貴在知心”,感嘆這段合作讓她真正體會到中國文化中“以心相交”的精神。

  這段攜手共建的努力最終也贏得了廣泛認可。閉館前夜,中國館榮獲國際展覽局頒發的大阪世博會大型自建館展示金獎——這是中國在海外參加綜合類世博會首次斬獲金獎。國際展覽局秘書長科肯切斯評價説,中國館展陳緊扣世博主題,不僅讓觀眾感受到中國數千年文明的傳承,也展示出中國為未來社會提供發展方案的信心與擔當。

  展望未來,關西經濟聯合會會長松本正義説,中國館呈現的與自然共生的社區、綠色發展的未來社會理念,與本屆世博會倡導的核心精神高度契合。希望以這一理念為契機,進一步深化日中合作,推動建設一個能夠向世界共同展示的可持續未來社會。

  從青銅神樹到月壤樣品,從“二十四節氣”的光影到“綠色未來”的理念,中國館以豐富的內容、真誠的交流和開放的姿態,全面展示了中國文化的創造力與包容力。雖然中國館已經與觀眾説再見,但這並非結束,而是新的出發——文化交流的腳步仍在繼續,心與心的距離也將更加貼近。

KEY WOR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