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核電再次給出了亮眼的財務數據,2024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74.41億元,同比增加3.15%;籌資活動産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383.17億元,同比大幅增加862.78%,在建工程為1839.21億元,同比增長19.76%,同時,在管理費用、銷售費用和財務費用方面都實現了較好的控制。尤其是財務費用,同比減少10.80%。
公司運營穩定,內生性增長動力強勁
在全球能源結構轉型的浪潮中,中國核電以其卓越的業績和創新的發展戰略,成為了清潔能源領域的佼佼者。2024年上半年,公司累計商運發電量達到了1052.95億千瓦時,同比增長4.43%,而上網電量更是達到了992.95億千瓦時,同比增長4.68%。這些數據不僅反映了公司在核電領域的穩健運營,更是其內生性增長動力強勁的有力證明。
在新能源業務方面,公司的表現同樣令人矚目。在新能源運裝機方面取得了歷史性的突破。截至2024年6月30日,公司新能源在運裝機容量高達2,237.04萬千瓦,涵蓋了風電755.92萬千瓦和光伏1,481.12萬千瓦。此外,公司還控股獨立儲能電站112.90萬千瓦。這些數據充分證明了公司在新能源領域的運營效率和市場競爭力。
公司控股的新能源機組發電量累計達到161.42億千瓦時,同比增長52.87%;新能源上網電量為158.70億千瓦時,同樣實現了52.87%的同比增長。光伏發電量達到85.13億千瓦時,同比增長55.07%,風力發電量為76.29億千瓦時,同比增長50.50%。這些數據充分展現了公司在非核清潔能源板塊的強勁增長動力。
特別是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技術領域,公司實現了行業領先的效率水平,剛性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組件最高效率達到18.91%,柔性組件效率達到17.75%,這不僅標誌着公司在新能源技術領域的持續創新能力,更為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公司積極響應國家“一帶一路”走出去部署,大力開拓風電、光伏等新能源市場,上半年獲取新能源指標577.56萬千瓦,其中風電160.00萬千瓦,光伏417.56萬千瓦。同時,公司也在積極探索新業態,發展核能供熱、供汽等核能多用途利用,以及同位素、鈣鈦礦等戰略性新興産業,努力增加新的經濟增長點。其中中核匯能在2024年6月完成了哈薩克斯坦阿拜項目的股權交割,實現了海外風電項目“零”的突破。
總體來看,中國核電以其穩健的主營業務增長、強勁的新能源板塊發展、持續的技術創新、積極的市場拓展和多元化的業務布局,展現了其作為清潔能源行業領導者的雄厚實力和光明前景。未來,公司將繼續以創新為動力,以市場為導向,不斷優化産業結構,提升運營效率,為推動全球能源轉型和可持續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核能穩健增長,釋放增長潛力
在環保意識日益增強的今天,清潔能源正逐步登上全球能源結構的主舞&。核電,以其高效、清潔的特性,成為了這場能源革命中的關鍵角色。本質上,核電是通過核裂變反應,將原子能轉換為電能,這一過程相較於傳統化石燃料發電,幾乎不産生二氧化碳排放,對環境的影響極小。
國際能源署(IEA)的報告指出,全球核電發電量預計將以每年近3%的速度增長,亞洲地區尤其顯著。中國核電作為這一趨勢的引領者,截至2023年末,已有55&核電機組投入商業運行,總裝機容量達到57033.3兆瓦,位居全球第三。預計在2024年內,中國將超越法國,成為世界第二大核電國,這不僅是數字的增長,更是中國核電實力的體現。
中國核電行業的准入門檻極高,目前僅有包括中國核電在內的四家公司具備核電開發資質,形成了以中國核電和中廣核集團為主導的雙寡頭市場格局。這種市場結構減少了行業內的競爭,也為中國核電提供了專注於技術創新和安全運營的空間。
公司所屬的核電機組自投運以來,已累計發電超過1.75萬億千瓦時,安全運行超過279堆年,WANO綜合指數平均值更是持續三年全球領先。這些成就背後,是中國核電對安全運營的極致追求和對技術創新的不懈探索。公司核電機組的平均利用小時數約為3754小時,這一利用率在行業內處於較高水平,反映出公司在設備管理和運營效率方面的優勢。
中國核電的技術創新同樣值得關注。2024年6月19日,我國首個工業用途核能供汽項目——“和氣一號”在田灣核電基地正式建成投産,這標誌着中國核能綜合利用的又一重要里程碑。此外,公司在2024年4月成功實現全國首次批量生産碳-14同位素,徹底解決了國內依賴進口的問題,為核醫療相關産業提供了重要支撐。
在儲能技術尚未取得突破性進展的當下,風能、太陽能和水能等可再生能源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這些能源的利用小時數相對較低,穩定性不足,且受自然資源制約,短期內難以大幅替代火電。相比之下,核電作為一種穩定、高效的清潔能源,其在電力結構中的佔比提升,將成為實現能源結構優化的重要途徑。
與全球平均水平相比,我國核電的滲透率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根據中金公司的預測,到2030年,核電發電量佔比預計將達到7%,而中國核能行業協會預計到2035年,我國核電佔比將達到10%左右。
中國核電,作為我國核電行業的領軍企業,正積極擁抱這一發展機遇。8月1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決定核準江蘇徐圩一期工程等5個核電項目,共計11&核電機組,數量創歷史新高。其中,中核集團旗下3&機組。此次核準的江蘇徐圩核能供熱發電廠項目屬中核集團,採用我國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産權的第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和第四代核電技術高溫氣冷堆組合的方案建設核能供熱系統,創新採用“核反應堆—汽輪發電機組—供熱系統”協同運行模式,建成後將為連雲港萬億級石化産業基地大規模供應高品質低碳工業蒸汽。
更值得關注的是江蘇徐圩核能供熱廠一期工程擬建設的1&HTR-PM600S高溫氣冷堆機組及配套設施,標誌着全球第一台獲得核準的四代氣冷堆核電機組的誕生。雖然該機組的裝機容量僅為660兆瓦,看似規模不大,但卻是中國核電在商用試驗型嘗試中的重要一步,預示着國內四代核電批量化建設的序幕已經拉開。隨着技術的不斷成熟和市場的逐步開拓,預計到2030年左右,將有相對成熟的第四代核電技術投入商用,在“十六五”期間,四代反應堆的商業化進程有望進一步加速。這也就意味着該核電機組建好後基本上就是個“印鈔機”。
下一個長江電力
電力,作為現代社會的血液,自工業革命伊始便承載着文明進步的每一步。從蒸汽機的轟鳴到今日人工智能的蓬勃發展,電力始終是推動時代前行的核心動力。在ChatGPT等大型人工智能模型的問世後,算力增長背後都需要大規模的電力供應。摩根士丹利的預測進一步印證了這一點:未來三年,全球AI數據中心的電力需求預計將以18%的複合年增長率迅猛上升。換句話説,AI的盡頭是算力,算力的盡頭則是電力。
在中國,隨着雙碳目標——2030年實現“碳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推進,清潔能源的轉型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儘管新能源如光電、風電、水電等具有清潔、環保、可再生的優勢,但它們也存在明顯的局限性,2022年,長江上游來水量不足,疊加異常高溫天氣,以四川為主的多個長江流域省份,不得不拉閘限電。因此,核電作為穩定、高效的能源,對於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和電力供應的穩定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國核電在規模上穩居龍頭地位,市場對其發展前景普遍看好。以價值投資判斷,股價是基本面及預期的體現,年初至今的累計漲幅超45%,最高漲幅一度超過65%,近三年來,股價漲幅近200%,帶動市值一路飆升至2021億元。讓人不禁將其與長江電力相提並論。長江電力以其穩定的業績增長和高分紅政策,成為資本市場的佼佼者,而中國核電是否能夠複製這一成功,成為下一個資本市場的寵兒?
解答這個問題的底層邏輯在於,未來能投運多少核電機組、發多少電?
長江電力通過兩次顯著的裝機容量擴張,成功實現了盈利和估值雙提升的戴維斯雙擊。相較之下,中國核電的上市初期正值2015年上半年的牛市,加之新上市公司的溢價效應,其市盈率一度高達60倍以上。然而,在隨後的2016至2018年間,由於國內新核準的核電機組數量為零,加之A股市場整體呈現下滑趨勢,中國核電的市盈率也隨之橫盤;進入2019至2020年,隨着權益市場流動性的增加,以及市場對新能源和科技等高成長性股票的追捧,中國核電的股價雖然整體保持穩定,但市盈率一度下探。自2021年起,隨着新核準的核電機組數量持續增加,核電行業的景氣度得到了市場的廣泛認可,中國核電開始步入估值上升期,市盈率再次回升至20倍以上。那麼未來是否仍然可期呢?
在2020年12月的聯合國氣候峰會上,中國向世界宣布了宏偉的能源轉型目標:到2030年,將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重提升至25%。根據權威機構的綜合預測,屆時中國的一次能源消費總量預計將達到60億噸標準煤,其中非化石能源需佔到15億噸標準煤。以目前平均每度電的煤耗為300克來計算,預計到2030年,中國的風能、太陽能、水能及核能發電量需達到4.5萬億度。
在風能、太陽能和水能的預期裝機容量達到16億至19億千瓦的基礎上,核電的預期增長髮電量約為8000億度。要達成這一目標,核電的裝機容量需要達到1億千瓦以上。然而,根據目前的裝機容量,這一目標尚有較大差距,需要至少新增5000萬千瓦的裝機容量。多家機構預測,從現在到2030年,每年有望核準的核電機組數量將達到大約10&。
而從最新財報來看,中國核電目前在運裝機容量為2375萬千瓦,佔全國核電裝機容量的約41%。在全國核電産業版圖中佔“半壁江山”,穩居核電産業龍頭地位,是國內最大的核電運營商之一。在建和核準的核電機組數量總計超過15&,預計在2024年至2029年之間陸續投産。隨着在建和核準的核電機組陸續投産,中國核電的市場份額和影響力將進一步增強。
隨着對於核電行業的支持性政策不斷推出,核電審批重啟,核電核準加速,未來核電裝機量有望穩步上升,核電産業的穩步發展和公司技術創新的不斷推進,中國核電有望在未來實現更加輝煌的成就,成為資本市場的新寵,為投資者帶來持續而穩定的回報。在中國電力供需總體依然偏緊,又有雙碳戰略目標以及疊加經濟發展等多重因素的背景下,中國核電有望在未來實現更加輝煌的成就,成為資本市場的新寵。
作為國內核電行業的領軍企業,中國核電不僅肩負着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重要使命,更是推動能源結構轉型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力量。展望未來,隨着在建核電項目的逐步投産和新能源板塊的不斷擴張,中國核電預計將迎來更加穩健的增長,繼續在電力行業中書寫輝煌。公司在核電領域的卓越成就、新能源業務的迅猛發展、技術創新的持續突破,以及國家戰略的有力支撐,共同構築了中國核電成為下一個長江電力的堅實基礎。在清潔能源的大潮中,中國核電的未來顯得尤為光明,它不僅將為優化國家能源結構作出重要貢獻,更有望為投資者提供長期且穩定的價值回報,展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和投資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