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6月20日電(陳靜 劉強)近日,山東省日照市東港區日照街道網民在新華網“我為群眾辦實事”網絡&&留言,&&當地政府在城市改造中着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難題,既重塑了城市風貌,又留住了老城區的煙火氣和歷史感,改出了百姓幸福感。
難點堵點逐個破解,小突破帶動大攻堅
城市改造是改善民生的一項重要工作。在推進過程中日照街道本着“尊重歷史、還原現實、讓利於民”的原則,堅持問題導向,深入了解群眾訴求,難點堵點逐個破解。
經網格員摸排,房屋老舊、內澇嚴重、出行困難是改造前海曲公園片區群眾的“通心病”,拆遷訴求強烈。為解決內澇難題,街道多次專題會議研究,學習借鑒成功改造案例,以建設海綿城市為目標推進老城改造,明確了在優化管網布局、實施雨污分流基礎上,打造公園綠地、口袋公園等提高其滯留和下滲能力以解決老城區內澇積水、散亂排污等問題的城市改造策略。
日照路西片區位於老汽車站周邊,曾經非常繁華,是老城中的老村。區域內的房屋是典型的“沒有規劃的規劃、沒有戶型的戶型”的特點,樓中樓、院中院,五花八門。所有的房子沒有統一的規劃,建設的時候都是將就地形而建,僅異形樓房就120處,一戶一型,沒有成熟的方案可借鑒。
面對這些困難,街道先後召集20多次會議,反復論證醞釀,拆遷工作從春天到冬天,經歷了四季也經歷了酸甜苦辣。街道人大工委主任説:“我們抽調科級幹部、管區書記、有經驗的支部書記及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北上瀋陽、南下深圳,跑斷腿、磨破嘴,晚上當白天,周末當周一,共調動街道、村居、城市社區7000多人次,入戶走訪3000多戶次,全面掌握群眾意見。”利用4個多月,集中搬遷了2760冢墳墓、拆除了885套房子。
剛性需求逐個滿足,小改造成就大民生
日照街道全域謀劃、點線面結合、一體化推進日照路西片區和海曲公園片區兩個片區城市改造,走出了一條符合城市發展特點的更新之路。
“過去一到雨天路上就會有積水,尤其是夏天暴雨,行人走路就要特別注意。”家住文薈社區的李女士説。在城市改造中,日照街道着眼於“自然和諧”,落腳於“市民需求”,改造後的片區成為群眾交口稱讚的安全、韌性、智慧、宜居的休閒會客廳。“現在,我們再也不愁下雨了,之前的‘內澇房’變‘花園房’,城市改造徹底解決了困擾我們多年的內澇問題。”李女士露出高興的笑容。
海曲印象文化廣場位於日照老城區發展核心,這裡既是區級行政中心、傳統商業區和老城居住區,也承載着“老日照”悠久的歷史文化。近年來,東港區以城市“更新”推動老城“煥新”,加快推進海曲印象文化廣場建設,規劃建設了海曲廣場、海曲圖書檔案館、海曲音樂廳、海曲圖書館等項目,填補了老城區文化基礎設施的空白。
2024年5月22日,日照市東港區日照街道海曲印象文化廣場舉行群眾文藝活動
老城潮流激烈碰撞,新街巷升騰煙火氣
“城市更新的最終目的是改善居民的生活環境和質量。因此,我們在城市更新過程中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注重民生需求。通過改造老舊小區、建設公共設施、完善交通網絡等措施,我們努力解決居民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讓居民在城市更新中感受到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日照街道黨工委書記王紅説。為補齊市政短板,日照街道摒棄傳統的大拆大建的更新思路,“上新”改造新思路,在有序“留、改、拆”中重塑城市風貌,深化土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充分盤活存量資源,通過對該片區現有建築的修繕改造、城市道路的完善提升,實現生産、生活、生態“三態”融合與良性互動。
改造後的區政府南廣場商業綜合體星河iCO星光裏街區星光夜市
一直在老城區附近賣小吃的李大哥説:“老城區一直人流量都很大,所以選擇在這裡賣小吃。但是之前沒有固定的攤位,隨擺隨賣,經常會遇到攤販之間搶位點,而且生産垃圾也沒有清運的地方,隨地亂扔,環境衞生堪憂。”現在,李大哥已經搬進了全新改造升級的固定攤位中,雖然增加了攤位費的開支,但是衞生環境極大的改善了,消費者對乾淨、衞生的産品更加認可,營業額也越來越多了。“非常感謝政府進行的老城改造項目,讓我有了固定的攤位,生意越來越好了,日子也越過越舒服了。”
當老城區遇上新時尚,碰撞出的是人氣和潮流。在改造後的區政府南廣場,坐落着日照首座園林式購物公園日照星河iCO,將老城風光與休閒娛樂完美契合,點燃了老城消費熱情;在這裡舉辦的國潮音樂節、主題聯名藝術展等演出活動,滿足新生代的多元需求,煥發出新風采。這樣的變化,讓曾經在這裡生活多年的“老日照”人們眼前一亮。
“之前晚上都沒有可以休閒娛樂的地方,現在這裡晚上有星光市集,離家也很近,在這可以品美食、賞噴泉、體驗煙火集市,老城區的生活越來越舒適了。”居住在老城區的居民王大姐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