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體勿以“監督之名”行“敲詐之惡”-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1/28 10:03:23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自媒體勿以“監督之名”行“敲詐之惡”

字體:

  先惡意炒作後“流量收割”,先謠言圍攻後“商務合作”,先編造嫁接後“輿論支持”……個別自媒體編造炒作企業負面信息進而敲詐勒索,令合規經營的企業飽受困擾、蒙受損失。盤點相關報道,各地公安機關持續打擊涉企輿情敲詐,網信部門、檢察機關曝光典型案例,着力保護企業合法權益、維護清朗營商環境。

  從公布的案例看,這些自媒體披着“為民請命”的監督外衣,最終目的卻是非法牟利。有的自媒體賬號運營者“囤積”賬號,以張冠李戴、移花接木、無中生有等方式編造負面文章並廣泛擴散,迫使企業開展“輿情合作”並支付大額費用。有的自稱“研究機構”,歪曲解讀企業財務報表,發布“業績真實性存疑”“營業收入驟然下滑”等虛假信息,惡意唱衰企業經營狀況。有的名為“測評”,實則針對同領域競爭對手發布不實內容,誤導消費者、干擾正常市場秩序。

  企業打拼市場、建立聲譽,往往需要經年累月、長久耕耘。但一條不實信息,卻可能導致這些努力付諸東流。尤其是銷售旺季、上市前夕等關鍵時期,謠言甚至會對企業造成毀滅性打擊。加之這些自媒體多聚焦食品安全、生態環境、醫療衞生等領域,不實信息還可能引發群眾恐慌、撕裂社會共識。

  企業處置涉企謠言常常面臨“兩難”。企業如果回應,就可能陷入自證陷阱,甚至越辯越亂。企業如果“回擊”,則面臨收集證據難、處置流程長、維權成本高等難題。同時,由於不實信息製造成本低,即便這些自媒體被查處,改頭換面、另起爐灶也並非難事。這種不對等的關係無形中助長了不良風氣。

  剎住自媒體造謠的歪風,是優化營商環境的重要舉措。今年5月,中央網信辦在全國啟動為期2個月的“清朗·優化營商網絡環境—整治涉企網絡‘黑嘴’”專項行動。各地隨後跟進行動,持續鞏固擴大成果,有力震懾了自媒體以“監督之名”行“逐利之惡”的行為。

  營造風清氣正的營商環境,還需制度護航、多方守護。通過健全法律法規、壓實平台責任,引導自媒體理性發聲,凝聚合力、久久為功,方能滋養企業之樹茁壯成長,共育經濟發展的茂密森林。(評論員 張玉潔)

【糾錯】 【責任編輯:吳京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