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新觀察丨為童年點亮心燈,以文學照耀成長——透視兒童文學獎獲獎作品創作心路-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1/22 14:52:42
來源:新華網

文化新觀察丨為童年點亮心燈,以文學照耀成長——透視兒童文學獎獲獎作品創作心路

字體:

  由中國作家協會、湖南省人民政府主辦的2025中國文學盛典日前在湖南長沙落下帷幕。18部獲得第十二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的作品,如同一道斑斕的光譜,映照出當前中國兒童文學的蓬勃生機與多元探索,共同昭示着新時代兒童文學正以堅定的文化自覺與活躍的藝術創新,在扎根現實、傳承文脈、滋養童心的道路上深耕不輟。

  書寫“強國有我”的童年敘事

  “兒童文學是面向未來、着眼未來、塑造未來的文學。”中國作協主席、黨組書記張宏森在此間舉行的新時代兒童文學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創作者要以高度的責任感牢牢把握立德樹人核心任務,為孩子們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2025中國文學盛典期間,中國作協召開新時代兒童文學高質量發展座談會。新華社記者余俊傑 攝

  這一價值追求,在獲獎作品中得到了生動而具體的迴響。

  作家李姍姍在《器成千年》中,將三星堆文明的厚重歷史,凝練為一團名為“堆堆”的小泥巴跨越三千年的“成器”之旅。個體夢想與中華文明在童話的輝映中合而為一,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兒童繪本《媽媽的剪影》將“鄉村振興”“非遺傳承”“家風家教”等時代議題,巧妙地編織進媽媽剪紙的動作、老物件的溫度與家庭日常的溫情裏,讓宏大敘事在具體生活中落地生根。

  兒童文學不再懸浮於封閉的校園或幻想的空中樓閣,而是勇敢地觸碰當代少年兒童的真實境遇。

  “現實主義寫作要求作者除了用寫實描述生活外,還要將其背後錯綜複雜的關係和成因反映出來。”獲獎者王璐琪的作品《守護神》着重描寫現代青少年在成長中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她提出塑造“活生生的兒童形象”,並認為真善美恰恰是在“尖銳與刺痛之中才越發顯出璀璨光芒”。

  本屆獲獎作品《白夜夢想家》的責編吳浩也觀察到,兒童文學題材正從單一走向多元,更多作品開始“向內”關注兒童的心理健康、情緒管理與自我認同。這種創作轉向,體現了兒童文學對社會現實的深切關懷。

  科幻文學以其獨特的想象力,承擔起培育下一代前瞻視野與責任意識的使命。“科幻文學在激發兒童科學興趣、培養創新思維、塑造未來視野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價值。”作家賈煜認為,科幻可以引導小讀者思考氣候變化、人工智能倫理等未來課題,培養他們的憂患意識、生態意識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

  探索“中國氣質”的多元路徑

  植根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沃土,並運用當代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藝術創新,是本次獲獎作品的又一鮮明特徵。創作者們正以高度的文化自覺,探尋着兒童文學的“中國氣質”。

  “2025中國文學盛典·兒童文學獎之夜”在長沙舉行,19位獲獎者分享創作心路。新華社記者余俊傑 攝

  無論是《器成千年》中對古蜀文明的童話演繹,還是《媽媽的剪影》中對剪紙、琵琶等老物件所承載生活美學的溫情回望,抑或是王璐琪作品中“以少年視角看世界”的歷史敘事,都體現出創作者不再滿足於對傳統文化符號的簡單挪用,而是試圖深入其肌理,提煉其精神,並與當代價值相通融。

  本屆評獎首次增設“兒童繪本”類別,標誌着這一圖文藝術形式的文學屬性得到確認。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陳暉認為,優秀的繪本有故事性、詩性,文字部分具有文學的形態和品質,在文學與藝術之間有密切的交融。

  畫家出身的獲獎者彎彎認為,繪本是“開通七竅、養育性情”的途徑,能作為情緒的“容器”、文化的“橋梁”,在有限的篇幅裏構建一個豐盈的感知世界。

  童詩創作也在尋求突破。獲獎作品《我知道所有問題的答案了》攜童心入詩心,寓清澈於斑斕,由天真及浩渺,在萬物的尺度中體認人的有限與無窮,拓寬了童詩的表達空間。

  “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新技術正在重塑故事的講述方式與傳播路徑,養成新一代兒童的數字化閱讀習慣。”作家周敏發現,“新大眾文藝”與“新質生産力”正重塑着兒童文學的生態。這就要求創作者在堅守文學性的同時,也必須熱情地擁抱時代,讓作品以更富吸引力的形式抵達童心。

  堅守“把心交給讀者”的創作初心

  與會的作家和文學評論家&&,無論主題如何宏大,藝術如何創新,兒童文學最終能否抵達孩子內心,取決於創作者是否真正懷有“兒童本位”的立場,並葆有一份純粹的創作初心。

  多位創作者不約而同地引用了巴金的名言——“把心交給讀者”。這份初心,是對兒童的尊重、理解與熱愛,是甘於“潛心創作”,是希望通過“文學之美培育人性之善”,最終成就更多能夠沉澱為童年記憶、陪伴一生成長的經典之作。

  “兒童文學必須用最簡練的語言觸及最根本的命題,必須採用簡單到兒童都讀得懂且喜歡讀的語言,帶兒童進入他們身上正在展開的對自我內心的理解、發現,以及對人與自我、他者及世界的探尋。”作家蔡崇達認為,在知識更迭飛速的時代,關於生命本身的教育尤為重要。

  作家周敏將真誠視為創作的重要前提。她反思了“俯視的説教”與“迎合的表達”,提出通過坦然面對代際差異,來實現與孩子的真誠對話。她讓筆下的主人公向小讀者敞開心扉,邀請他們在閱讀中埋下“自主探索的種子”。

  獲獎作品《月光蟋蟀》封面圖。(中國作協供圖)

  “創作兒童文學,是和孩子們談心,和孩子們交朋友,和孩子們一起尋找世間的光明,發現人間的良善,探索人性的幽邃,認識生命的美麗和堅強。”作家趙麗宏的獲獎作品《月光蟋蟀》中月光清輝、蟋蟀吟唱,流淌着詩意與哲思,禮讚了情義、自由和尊嚴。

  兒童文學作家們始終以高度的文化自覺與深厚的生命關懷,踐行着啟迪滋養兒童心靈的創作初心。他們用手中的筆,為童年鑄就閃光的價值坐標,為時代描繪生動的童年側影,共同推動着新時代兒童文學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

 

  策劃:張曉松

  主編:林暉、孫聞

  記者:余俊傑

【糾錯】 【責任編輯:趙文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