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域普通高中(以下簡稱“縣中”)是完善公平優質的基礎教育體系的關鍵着力點。過去一段時間,縣中聚焦提升教育質量,取得積極成效。然而,近年來,一些縣中在生源師資、教育質量、辦學條件等方面面臨挑戰,“縣中振興”成為社會討論的熱點。
“上不了好的學校,縣裏孩子的未來怎麼辦?”面對群眾的期盼,各地各方將縣中發展提上政策議程,通過一系列組合拳系統性回應縣中發展難題,努力塑造縣域良好教育生態,讓孩子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教育資源。
怎樣提高教育質量?
深化教學改革,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從2021年印發的《“十四五”縣域普通高中發展提升行動計劃》,到今年印發的《縣域普通高中振興行動計劃》,規範招生秩序都是重要內容。
嚴禁省屬、省會城市高中違規面向縣域掐尖招生,嚴禁無計劃、超計劃招生,嚴禁空挂學籍、跨區域搶挖生源……不少地方紮實推進“陽光招生”,打破生源惡性競爭怪圈,讓縣中安心辦學。
“在分班上,學校努力做到均衡配置資源。”內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錦山中學高二年級教師李崢説,學校按照學生入學成績和性別比例,通過電腦隨機派位,合理安排每個班的學生,在師資配備上安排有經驗的教師搭配年輕教師。
“不少縣中過度關注尖子生,忽略部分成績一般的學生。”錦山中學校長黎明説,針對這個問題,他所在的學校更加關注每個孩子的成長,注重因材施教。對學有餘力的孩子開展拓展課程,對跟不上的則進行一對一針對性輔導,“我們特別關注‘學困生’,探索建立學生講師團,在教師指導下為他們補課,形成合作互助的氛圍。”
在教學方面,一些縣中主要靠時間和題海戰術換取分數優勢。課桌上,試卷摞起來能擋住臉。有的學生犯困也不敢睡,“生怕別人在刷題,自己睡了就等於退步。”
在李崢看來,提升教學質量,關鍵是提高學習效率,優化時間管理,避免無效刷題。“除了常規課程,我們指導學生安排好每週、每天的學習內容,晚自習留出時間,學生自主整理、總結錯題。”李崢説,“我們根據學生情況,探索分層出題,比如基礎、提升、拓展等類型,精準適配每個孩子的學習需求。”
“學校要對學生的3年負責,把他們送進理想的大學,更要對學生的30年負責,培養贏得出彩人生的品格與能力。”黎明認為,這才是教育質量的深刻體現。
然而,人們談論的焦點往往是“高分”“名校生”,學校在思想品德、社團活動等方面的努力卻常常被忽略。
怎樣科學評價縣中的教育質量?
“我們不能一味追求升學率。成績之外,更要幫助學生在思想品德、實踐技能、創新精神、社會責任感等方面取得進步。”湖南常德市教育局負責人説,進入大學、走向社會後的發展潛能更為重要。
據介紹,常德&&了普通高中教育教學質量評價細則,建立包括學校管理、教師發展、學生發展3個維度12個要點的評價體系。“既考核區域質量,又把不同類別學校分類‘賽馬’。學生發展上,既關注文化成績,又引導學校關注綜合素質,樹立全體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導向。”該負責人&&。
“在我們學校,具體來説就是要做到5個好:思想好、吃好、睡好、身體鍛煉好、課堂好。”常德市桃源縣第一中學黨委書記劉宏清介紹,學校開齊開足國家規定的各門課程,到高三也會舉辦運動會,體育課每週開設兩節,“教學不搞加班加點,合理安排作息,切實保障學生的運動、休息、睡眠時間。”
“與市區名校拼生源不現實,必須找準自己的優勢。”劉宏清説,桃源一中不走“千校一面”的路,而是以特色高中為思路,把國防教育作為辦學亮點。比如,招飛方面,近3年培養28名飛行員,9人取得頂尖名校雙學籍。未來,桃源一中將繼續強化辦學特色,讓更多孩子從縣中起飛,衝向更廣闊的天空。
如何讓老師招得來、教得好、留得住?
加強師資培養培訓,優化教師待遇保障
有高質量的教師,才會有高質量的教育。教師是縣中振興的重要資源。
“老師們的極致認真、言傳身教,刻進了我的逐夢時光。”8年前,從江蘇如東縣的如東高級中學考入南京大學,季雨豪充滿感激。
大學畢業後,季雨豪選擇回到母校,成為一名縣中教師:“想同前輩們一樣,托舉家鄉孩子們的夢想。”
從教,僅有熱情還不夠。季雨豪回憶,初上講&,心裏有些忐忑:一節課45分鐘,怎麼把握節奏?學生們能不能聽懂?
學校的系統培訓,讓他很快上手:與當年的班主任結為師徒,先聽“師父”上一課、再自己講一課;每週兩次集體備課,研討教學難點;每週一次教研課,老師們輪流講公開課……在學習中成長的季雨豪,從教第二年就獲得了省高中化學優秀課展評暨觀摩活動一等獎。
“在專業發展方面,縣中老師的能力素養還有提升空間。”如東高級中學黨委書記、校長王繼兵説,學校通過實行“青藍工程”導師制、建立教師專業成長檔案、定期組織專題研討等方式,提高青年教師業務水平,努力讓縣中教師青出於藍勝於藍。
加強師資培訓,有利於提高教師能力素質;壯大師資隊伍,則離不開新鮮血液的加入。縣中如何招到好老師?
“過去,學校教師招聘比較困難,有的年份甚至完不成招聘計劃。招名校生來當老師,更是不敢想。今年,學校一下子迎來13名北京師範大學的‘優師計劃’畢業生。”廣西大化瑤族自治縣高級中學校長陳勝全説。
據了解,“優師計劃”每年為832個脫貧縣和中西部陸地邊境縣定向培養師範生,今年,中西部迎來首屆畢業生近萬名。
“一方面,縣中趕上了好政策。另一方面,地方、學校也轉變思路,從‘等人才上門’,變為主動對接邀約。”陳勝全説,“優師計劃”畢業生的到來,為縣中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
當更多老師招得來、教得好,如何讓他們留得住,也是縣中面臨的難題。有受訪縣中校長&&,優秀教師被“挖走”的情況時有發生。
華南師範大學特聘教授劉善槐與團隊在東部某省縣中調研發現:青年優秀教師以及具有較高學歷、職稱教師的流動意願相對更強;學校&&層次越高、環境越優越,教師的流動意願越低;工資待遇和發展前景是影響教師穩定性的關鍵因素。劉善槐説,吸引、留住優秀教師,要從工資待遇、職業發展、人文環境、評價機制等維度進行綜合改革,營造有利於教師安心從教、潛心育人的教育生態。
“將符合條件的縣中教師納入當地住房保障範圍”“在職稱評聘、待遇保障方面給予縣中教師更大支持”……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相關負責人介紹,《縣域普通高中振興行動計劃》已提出實施教師隊伍提升行動,着力配齊配強隊伍,加強培養培訓,優化待遇保障。
優質資源從哪來?
精準把脈學校需求,持續深化託管幫扶
面對軟硬體等環環相扣的挑戰,縣中振興所需要的是一場系統性的賦能。
2022年起,上海交通大學對海南定安縣定安中學和雲南洱源縣第一中學兩所縣中進行託管幫扶。“經過前期調研,我們梳理出兩所縣中面臨的實際困難,並據此構建起多層次、立體化的幫扶體系。”上海交大基礎教育辦公室主任、教育學院黨委書記王琳媛説。
在精準把脈的基礎上,一套全方位、全過程、全覆蓋的託管幫扶機制逐步建立:上海交大附中選派4位管理骨幹前往兩所縣中,帶去先進的管理理念;校團委每年定向選拔近10名優秀研究生,開展為期一年的支教,目前已選派97人;教育學院專家和附屬學校校長近40人次前往指導,破解課程體系、管理機制瓶頸問題……一系列紮實舉措,增強了縣中教育的底氣和信心。
結對幫扶,要注入優質資源的“活水”,也應播撒視野與素養的“種子”,喚醒學生內在的成長動力。去年,定安中學師生代表受邀赴上海交大開展研學之旅。
在校史館,同學們沉浸於百年學府的厚重歷史,感受學術精神的綿延傳承;在上海交大附中嘉定分校課堂上,他們旁聽化學與生物課,對科學研究産生很大興趣……一位隨行教師感慨:“回去後,孩子們的學習態度明顯轉變,目標也更加清晰。”
據悉,“十四五”時期,教育部實施部屬高校縣中託管幫扶項目,組織48所部屬高校和相關專業機構,面向中西部、東北地區23個省份和新疆生産建設兵團託管幫扶115所縣中。
與此同時,各地也結合實際積極組織地方高校和城區優質普通高中開展縣中託管幫扶,目前已託管幫扶縣中近2000所,佔縣中總數的25%左右,初步建立起國家示範、省市為主的縣中託管幫扶體系。
今年秋季學期,雲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教師團隊,再次奔赴雲南梁河縣第一中學,開展送教活動——這趟跨越10年的教育奔赴,已成為兩校間的溫暖約定。
“過去,梁河教育資源比較匱乏,不少家長將孩子送到縣外讀書。現在大變樣了,更多孩子願意留下來了。”梁河一中校長寸永動説。
“2012年,雲南師範大學成立基礎教育集團,重點探索縣中振興之路。目前,在辦高中32所,其中縣域高中24所,包括合辦縣中15所、幫扶縣中9所。”雲南師範大學基礎教育集團主任王玉光介紹,通過高等教育與基礎教育“雙教協同”,雲南師範大學深度參與縣中發展的全過程。
更令人欣喜的,是人才的回流。寸永動説,“從我們學校考出去讀大學,現在又回來任教的已有12位,這些學生迅速成長為學校的骨幹教師。”
肖思淇便是其中之一。從梁河一中考入雲南師範大學,4年學成後,她堅定返鄉任教:“我曾被遠方的光點亮,如今,我也要成為那束光,去照亮更多孩子的路。”(記者 黃超 丁雅誦 吳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