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安11月17日電(記者李亞楠)“嗚——”隨着汽笛聲響起,一列滿載貨物的中歐班列(西安)列車駛出西安國際港站,一路向西,穿山越海,將中國製造的商品帶向全世界。
“注意調整線路,後續還有中歐班列進站!”在西安國際港站調度室裏,值班站長李沛緊盯電腦屏幕上的車流變化情況,向車站調度員有序安排當班後續計劃。

李沛正在為中歐班列(西安)正點始發進行調度聯控。新華社發
這是他陪伴中歐班列(西安)的第12年。2013年11月28日,李沛參與了陜西開行的首趟中歐班列的編組調度,“我記得非常清楚,當時心情很激動,提前一個小時就到崗了,平時看車一遍就放心,那天繞車轉了三遍,反復確認貨車的走行、連接是否穩妥,甚至還有一種自己參與歷史、見證歷史的感覺。”
彼時,李沛是一名連接員,頂車的時候在前方負責瞭望。這一場雙向奔赴的“瞭望”,持續了12年。李沛從連接員到調車長、調車指導,再到值班站長,中歐班列(西安)開行量、貨運量、重箱率等核心指標持續攀升。
“2017年以後,中歐班列(西安)開行量迎來快速增長期,我的工作一下子繁忙起來,到2023年迎來高峰,最多時一天要到發近40列。”李沛説。他向記者講述了職業生涯中最難忘的一晚:“2023年大年三十晚班,我們接到任務,要一晚上裝十列車,全組人整晚都沒合眼,也沒顧上吃飯,不斷打電話、做安排,最終在大家的齊心協力下,打贏了這場攻堅戰!”
11月14日,貨車駛入西安國際港站。新華社記者 邵瑞 攝
看著眼前貨場集裝箱林立、運輸繁忙的景象,李沛很是感慨:“我30歲的時候來到這裡,當時還叫新築站,是一個貨運小站。當時全站只有22名職工,7條到發線,只能辦理最基本的列車會讓作業,根本沒有貨運業務。”
經過多次站改,如今西安國際港站已建成鐵路作業線59條,擁有3束6線的鐵路集裝箱中心站,設計集裝箱年吞吐量540萬標箱、運力6600萬噸。還建成投用了哈薩克斯坦西安碼頭等一批面向歐亞的交易、運輸項目,小站搖身一變成為現代化的國際商貿物流樞紐。
11月14日,集裝箱正面吊車在西安國際港站內作業(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邵瑞 攝
在西安國際港站的工作中,李沛逐漸意識到這份工作背後蘊含的深遠意義。“這不只是一個單純的貨運港,它還像是一座‘國門’,代表着國家的形象。在這裡工作,要求我們必須更加嚴謹,更加精益求精!”他説道。
為了吃透業務,在短短幾年裏,李沛仔細學習了3套行車規章,做了6本學習筆記,將標準作業流程等內容熟記於心。紮實的積累讓他在工作中得心應手,先後7次榮獲調車技能競賽個人全能第一的好成績,榮獲“西鐵楷模 2023年度人物”等榮譽,成為同事公認的調車“專家”。他還全程經歷了車站的三次擴能改造,基於一線經驗提出的兩項優化建議獲得採納,有效提升了中歐班列(西安)裝卸編發能力。

李沛正在為入路新工進行作業安全培訓。新華社發
此外,李沛還先後5次擔任車站調車技能競賽集訓隊主教練。在他的悉心幫帶下,20多名青工成為車站業務骨幹,走上班長和管理崗位。
在許多像李沛一樣的建設者的護航下,中歐班列(西安)逐漸壯大為往返不息的“鋼鐵駝隊”,“中歐班列‘朋友圈’正在越變越大。”李沛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