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已成為影響企業市值定價的因素之一,不少企業在籌備上市期間對自身ESG評級進行預估,為上市融資做準備。從資本配置到輿情管理,ESG正通過雙重路徑重塑企業價值評估體系。而ESG中的環境、社會、公司治理三大維度議題,也以不同方式對企業市值産生影響。專家&&,ESG不再是表面文章,而是企業規避風險、吸引資本、實現市值長期增長的現實路徑,中國企業市值管理的全新範式已然確立。
ESG評級影響企業市值
ESG金融科技公司Smartesg創始人兼CEO張譯戈注意到,今年以來,不少企業在上市前進行標普或明晟(MSCI)的ESG預評級,其中不乏籌備赴港上市企業。
“相關企業往往涉及出海業務,需要用ESG這門國際語言講述自身優勢。這樣做的目的,既是為了在上市前吸引更多的國際投資者,也是為了在上市後增強股票的流動性。”張譯戈説,有的企業因為在標普ESG評級中獲得了高分值,進入行業優秀的隊伍,被匹配給更多的金融産品,從而拓寬了融資渠道。
ESG通過影響資金配置來影響企業市值。“在實踐中,我們清晰地看到了ESG的價值傳導路徑。”勞盛大中華區可持續發展總監楊曉曼告訴記者,“在企業ESG信息披露具備公信力、數據可信度的情況下,企業ESG評級提升,決定ESG基金配置比例,資本流入推動市值增長。”
券商的研究結果佐證了企業ESG評級與其市場定價的正向關係。銀河證券ESG首席分析師馬宗明向記者介紹,銀河證券基於自己的ESG評價體系選擇ESG評級較高的上市公司形成投資組合,並與相關指數作比較,得出由ESG高評級企業構成的投資組合收益率更好的結論。
我國已將ESG納入市值管理制度框架。2024年11月,證監會發布的《上市公司監管指引第10號——市值管理》提到,董事會薪酬體系與上市公司可持續發展相匹配,而市值管理工具箱中的信息披露、投資者關係管理,均與上市公司ESG工作關係密切。2024年12月,國務院國資委發布《關於改進和加強中央企業控股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要求中央企業控股上市公司完善ESG管理體系,高水平編制並披露ESG相關報告。2024年4月,證監會指導滬深北交易所發布《上市公司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引》。“指引要求上市公司就碳排放、員工權益、公司治理結構等指標進行披露,進一步強化了ESG在市值管理中的地位。”馬宗明稱。
馬宗明認為,ESG主要通過兩大路徑影響企業市值。一是通過評級影響市值。獲得較高評級的上市公司會向市場傳遞低風險信號,展現出良好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吸引投資人注意,從而獲得資本配置,提升企業市值;評級較差的企業將被相關指數剔除,從而影響市值。二是通過輿情影響市值。ESG相關風險事件帶來的負面輿情會影響企業聲譽,造成市值短期波動;反之,ESG舉措帶來的正面輿情向市場傳遞積極信息,強化投資者信心,提升企業聲譽度或者使估值穩定。
復旦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唐躍軍認為,在雙碳目標與資本導向的雙重驅動下,忽視ESG的企業可能面臨估值折價、融資受限與客戶流失的三重壓力。企業需通過系統性管理、量化披露,並借助ESG基金、ESG指數等資本工具,同時通過與投資者的主動溝通,可將ESG工作的優異表現轉化為估值溢價。
三大議題影響各異
ESG對企業市值的影響體現在不同方面。在正面案例中,楊曉曼舉例稱,今年3月,天合光能與興業銀行達成全國首單ESG多指標挂鉤貸款,ESG表現提升可獲得貸款利率優惠。
在反面案例中,某化工企業因碳排放數據未通過第三方鑒證,被MSCI下調評級,ESG主題基金1個月內集體減持;某互聯網企業因數據安全治理未通過認證,被標普ESG評級定為BB級,引發市場對合規風險的擔憂,股價波動率升至45%,超過行業平均水平。
業內人士分析,ESG中的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三大維度,分別以不同方式影響企業市值。興業證券研究團隊將其概括為,環境維度主導收益差異,社會維度決定抗風險能力,公司治理維度影響資本結構。
“環境維度議題對企業市值的影響,一方面體現在監管風險上,企業通過減少碳排放、踐行環保舉措等,避免監管處罰或聲譽風險;另一方面減少碳排放與能耗和企業收益直接相關,綠色創新則為企業帶來新的市場機會,為上市公司增強長期盈利能力提供助力。”馬宗明説。
社會維度議題對企業市值帶來中長期影響。馬宗明認為,通過良好的員工關係、消費者權益保護,以及積極參與社區關係維護,可以使企業有更高的員工滿意度、消費者忠誠度,特別是在市場波動的情況下,有利於企業穩定市值。
公司治理維度議題被認為是影響企業市值的核心因素。“許多企業在環境、社會維度出現問題,造成負面輿情,引發市值短期波動,原因基本都與公司治理失敗相關。”馬宗明&&,健全的公司治理結構、完善的風險管理體系,可以幫助企業進行科學決策,降低管理成本和經營風險,增強投資者信心,為企業市值增長提供良好保障。
激活市值管理效能
在ESG逐漸融入市值管理的當下,企業如何將ESG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價值增量,成為資本市場關注的焦點。
張譯戈認為,企業要注重具備財務重要性的ESG信息披露。“不少企業把ESG等同於CSR(企業社會責任),披露一些與主營業務無關的信息,比如披露植樹造林、節水節電情況,最後覺得ESG越做越沒用,問題的根源在於對ESG的認知存在偏差。”張譯戈&&,ESG是資本市場的價值評估工具,企業應聚焦與經營、財務表現強相關的議題。企業只有聚焦財務實質性議題,ESG的價值傳導機制才能發揮作用,進而被資本市場認同。
楊曉曼建議,不同行業公司應側重ESG中的不同議題。例如,鋼鐵、化工等高耗能行業公司,應優先攻克環境維度議題,比如降低碳排放強度、工廠節能改造,同時完善公司治理維度的環保合規治理,落實社會維度的供應鏈責任,避免上游企業環保違規影響自身。
食品、零售等消費行業公司應優先強化社會維度議題,比如産品質量、消費者權益保護,以及環境維度的包裝環保、門店節能,公司治理維度的完善信息披露。銀行、券商等金融機構應優化公司治理維度的風險控制、合規管理,發力環境維度的綠色金融,社會維度的客戶隱私保護等。互聯網、半導體等科技行業公司應完善公司治理維度的數據安全治理、董事會獨立性等議題,同時注重社會維度的員工權益保障,環境維度則應聚焦數據中心節能。
馬宗明建議,企業可以通過系統性舉措,激活ESG的市值管理效能。企業要將ESG作為“一把手工程”,將ESG治理目標從合規導向轉向價值導向,融入戰略決策與日常運營。具體來看,在組織架構上,需成立由董事會牽頭的可持續發展委員會,明確生産、人力、風控等部門的ESG職責,避免“光有架子不幹事”。在數據管理方面,有條件的企業要建立自有ESG數據體系,統一指標口徑,解決當前部分企業依賴外部數據、口徑混亂的問題,為評級與信息披露提供可靠支撐。在與利益相關方溝通方面,需打破“可持續發展部門無職責對接投資者”的現狀,通過提供ESG價值手冊、反向路演等方式,用通俗語言向投資者傳遞企業ESG價值,同時將ESG績效納入高管與業務條線員工的KPI,形成全員參與的動力機制。
楊曉曼建議,企業應搭建ESG管理架構,優化ESG評級的關鍵指標;建立ESG數據中&,參考目前新能源企業普遍採用的模式,實現碳排放、員工福利、供應鏈管理等數據實時監測與認證機構對接;通過主動披露經第三方認證的信息(如在路演中展示碳足跡報告),來增強投資者信心,贏得資本市場信任,讓ESG從模糊概念轉化為可量化、可驗證、可溝通的價值要素,最終實現降低風險、吸引資本、穩定市值的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