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增強消費品供需適配性進一步促進消費政策措施,包括“以優質供給更好滿足多元需求”“要加快新技術新模式創新應用,強化人工智能融合賦能”“豐富消費金融産品和服務,營造良好消費環境”等。
專家&&,供求關係是市場經濟運行中的重要關係。增強供需適配性,是對當前消費結構性矛盾的精準施策,將推動提升供給體系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以高質量的供給激發和滿足各類消費需求,進而推動消費增長和經濟高質量發展。
會議指出,增強供需適配性是進一步釋放消費潛力、暢通經濟循環的有效舉措。
工業和信息化部賽迪研究院消費品工業研究所副所長代曉霞認為,增強供需適配性,旨在打通“需求牽引供給”與“供給創造需求”的雙向通道,不僅是應對當前消費結構性矛盾的精準施策,更是推動經濟邁向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一環。“未來要堅持供需兩側協同發力,增強供給與需求的適配性、平衡性,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我國消費呈現升級化趨勢,但供需市場仍存在低端供給過剩、優質供給不足的結構性矛盾,部分産品和服務質量、效率滯後於消費升級需要,增強供需適配性有助於推動産業升級,通過新需求創造新供給,形成消費與投資、供給與需求的良性互動。”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科研信息部副部長劉向東説。
會議明確,要以消費升級引領産業升級,以優質供給更好滿足多元需求,實現供需更高水平動態平衡。要加快新技術新模式創新應用,強化人工智能融合賦能,聚焦重點行業、重點領域開發新産品和增值服務,持續拓展新的消費增量。
“人工智能、大數據、柔性製造等新技術新模式的廣泛滲透應用,正重塑産業生態和消費形態,是增強消費品供需適配性的重要途徑。”代曉霞&&,人工智能的融合賦能,關鍵在於場景的深耕與鏈條的打通,尤其在汽車、家居、消費電子、紡織服裝、化粧品、醫療等重點行業,研發和落地一批垂直領域大模型,開展AI典型場景應用。利用AI與工業互聯網&&實現大規模個性化定制,通過柔性化、模塊化生産線快速將數據轉化為滿足個性化需求的模型或産品。
會議還提出,要積極支持企業擴大特色、高品質消費品供給,加快安全、性能、綠色等標準更新升級,完善認證體系。要圍繞細分市場精準匹配不同人群需求,發展一批柔性製造工廠,推動生産高效響應消費者個性化需要。
受訪專家&&,對供給側來説,消費新需求裏蘊含着新機遇。“供給端生産者面臨消費升級帶來的新機遇,需通過技術創新、結構優化、制度完善和場景創新等多維度協同發力,以新需求引領新供給,以新供給創造新需求。”劉向東認為,供給側要從注重量的滿足轉向質的提升,培育發展服務消費、數字消費、綠色消費等新業態,推動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與製造、服務深度融合,聚焦重點行業開發新産品和增值服務,創新場景拓展消費空間,實現供需更高水平的動態平衡。
代曉霞&&,供給側需要轉變。從“生産更多”轉向到“生産更對、更好”,意味着不僅僅追求規模和成本,還要更注重服務、業態和場景的創新。技術上,需要以消費趨勢為起點,以人工智能等關鍵技術為引擎,以柔性生産體系為基礎,以開放的應用場景為試驗田,最終形成“需求精準感知-智能研發與生産-高效觸達與服務”的閉環,以優質供給滿足多元需求並快速響應市場。釋放消費潛力不僅需要好産品,還需要好的消費環境和便利的支付手段,要進一步豐富金融服務與場景,提升消費體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