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銀川11月12日電(記者鄒欣媛、張澤鈺)正午時分,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利通區上橋鎮中華村,一棟二層小樓裏飄出陣陣飯香。70歲的馬學雲和老伴拿着老年人就餐卡走進“中華大食堂”,一葷兩素一湯一飯的公益價僅10元。
“我們是老飯桌的常客。這裡離家不遠,環境整潔,軟爛清淡的家常飯菜很合胃口,方便又實惠,還能和老夥計們聊天,日子舒坦!”馬學雲邊吃邊和鄰桌的老友嘮着家常。
中華村有3000多名村民,年輕人外出務工多,老年人佔比達30%。去年8月,中華村盤活閒置建築,整合政府、市場、社會多方力量,成立500多平方米的“中華大食堂”,由村辦企業負責運營。食堂不僅面向老年人,也對全年齡段居民開放,同步對外承接團餐、宴席等,成為提供餐飲、組織活動、日間照料於一體的綜合服務平台。
這是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利通區上橋鎮中華村的“中華大食堂”外景(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政府為我們提供了改造資金,每年還補貼運營經費,同時給予水、電、氣等優惠政策。我們要全力提供更加優質的助餐服務。”中華村黨支部書記馬金鑫説。
臨近中午飯點,食堂的兩個用餐區和四個包間漸漸坐滿了人。記者看到,選餐窗口前,土豆燉牛肉、素炒西藍花等六種菜品熱氣騰騰,湯品一律免費供應,老年人、學生等有序排隊選餐。
一些無法外出堂食的老年人,足不出戶也能吃上熱飯。“我們動員了村級黨員、網格員、物業人員及志願者,組建了一支愛心送餐團隊,專門為行動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門送餐服務。”馬金鑫説。
食堂運營服務人員勉麗娟説,自今年2月起,她一直為年逾七旬的村民馬桂蘭上門送餐。“老人於一年前不幸中風,兩個月前胳膊骨折,家人每天通過微信提前訂餐。她家在食堂附近,我僅需幾分鐘就能送達。”
除了服務老年群體,食堂也為其他村民提供了便利。今年50歲的村民馬秀萍在食堂幫廚,“在家門口上班更方便,免受風吹日曬,每個月工資2600元,還能照顧老人。”食堂設立的“兒童之家”也為在外工作的家長減輕了負擔。“這裡距學校很近,中午來不及回家,孩子也有個地方稍作休息。”帶孩子前來就餐的家長張女士説。
近年來,中國人口結構和家庭結構發生變化,高齡、獨居老年人增多。為解決部分老年人“吃飯難”的問題,中國政府積極推動老年助餐服務發展,截至2024年底,全國老年助餐點達到7.5萬個,日均為290余萬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務,持續滿足老年人就餐需求。
6月26日,居民在寧夏銀川市興慶區“湖映泰平”共享社區食堂就餐。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在浙江省海寧市硤石街道的西山愛心食堂,67歲的劉奶奶和老伴常在這裡就餐。硤石街道有60歲以上老人2.2萬餘人,約佔轄區總人口的三成。2023年4月起,愛心食堂正式運營,年助餐服務可達11.96萬人次。
很多社區長者食堂也成為老人線下社交的新場景。在上海,楊浦區睦鄰社區長者食堂打虎山路店裏,老年人能在非用餐時段參加中醫義診和腦健康專題講座;徐匯區湖南路298弄2號的武康社區食堂二樓,老人們練八段錦、學烘焙、過戲癮。
“我們正在構建‘政府補一點、集體填一點、社會捐一點、個人出一點’的多元參與模式,”寧夏民政廳老齡工作與養老服務處工作人員張興寧説,讓更多人在家門口吃上暖心飯,讓更多項優惠政策落地落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