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上海11月9日電(張悅)11月6日,第八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期間,復星醫藥董事長陳玉卿做客新華網進博會特別系列訪談,分享了復星醫藥作為進博會八年“全勤生”,從參展商逐漸成為創新橋梁的連接者和開放窗口的積極推動者,並推動多款前沿技術和創新藥械産品加速落地中國的故事。

加快推進創新産品落地中國 惠及更多患者
本屆進博會上,復星醫藥帶來了今年7月在美國FDA獲批上市的Marie®立式粒子治療室內系統。陳玉卿介紹,與傳統粒子治療系統的龐大結構不同,它具有體積小巧、佔地面積小、建設周期短,大幅節約前期建設及後期運營成本等多重優勢。他期待未來與Leo Cancer Care深度協作,將産品盡快實現中國落地,滿足多元化的腫瘤治療需求。
陳玉卿提到,進博會“強大的”溢出效應體現在創新落地與産業升級上。
以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為例,復星醫藥從經銷商到與美國直觀醫療達成戰略合作,成立直觀復星公司,並於2024年在上海浦東落成直觀復星總部産業基地,打造了研發、製造、銷售一體化的産業&&,加快尖端醫療器械本土化的進程。
在細胞治療領域,2021年,復星醫藥推出了國內首個CAR-T細胞治療産品奕凱達;2025年9月,第二款CAR-T産品布瑞基奧侖賽注射液(項目代號FKC889)的上市申請已獲得國家藥監局受理,同樣聚焦於血液腫瘤。在腫瘤支持治療領域,復星醫藥深化合作與赫爾森集團的合作,2025年10月雙方共同宣布,已達成止吐藥物磷奈匹坦帕洛諾司琼注射用濃溶液本地化生産的戰略合作,有望成為全球生産的整體體系的重要支撐。
陳玉卿&&,無論是創新産品的引進落地、産業化升級還是産業化生態打造,都有很多可以想象、操作和落地的案例。進博會既是創新的橋梁和開放窗口,也是産業升級的重要契機。復星醫藥通過進博會帶來了達芬奇手術機器人、CAR-T細胞治療産品奕凱達、磁波刀以及用於肺結節早期診斷的Ion支氣管鏡導航系統等多款産品,産品背後展現了全球化開放體系的創新。
而産品展示之外,如何將産品惠及百姓也至關重要。陳玉卿&&,創新藥品的落地特別是可負擔性是重要標誌。如奕凱達已被納入110多款省市惠民保,這意味患者一旦患有相關適應症就可以享受當地城市的保障和惠民政策,此外,奕凱達還被納入了80款商業健康保險。在創新産品的支付上,復星醫藥正積極推支付端“不斷打通”以惠及更多患者。
加碼研發投入 搭建全球化的開放式體系
歷經30多年發展,復星醫藥始終將創新引領作為最重要的戰略舉措,重點打造了抗體、ADC、細胞治療、小分子等核心技術&&。陳玉卿&&,復星醫藥的創新引領不僅聚焦於自研領域或創新方式,更體現在全球合作、全球BD、基金孵化和産業投資布局上。
在全球視野下搭建開放式創新體系,從VC基金孵化到III期臨床産品的尋找,聚焦腫瘤、免疫炎症、中樞神經系統以及慢病治療等領域,構建全生命周期、全球化、開放式的創新體系,並保持高強度的研發投入,近三年的研發投入基本都超過55億元,復星醫藥的創新産品迎來持續收穫,未來將有更多産品惠及全球患者。
陳玉卿&&,復星醫藥將繼續積極做好創新引領,深入推進國際化,並擁抱AI。研發方面,復星醫藥PharmAID&&系統實現從早期分子發現到臨床方案鑒定、數據統計和分析等多方面提升整體研發效率。創新過程中,不僅要具備強大的全球掃描能力以捕捉最佳産品和合作機會,更要不斷加強自身造血能力,在夯實自身管線的同時,沉澱和積累研發能力和全球化團隊打造的經驗。
陳玉卿介紹,在國際化進程中,首先要具備全球研發臨床能力,復星醫藥已在美國建立臨床運營團隊,其中,斯魯利單抗注射液(抗PD-1單抗)聯合化療一線治療廣泛期小細胞肺癌(ES-SCLC)的美國橋接試驗已完成全部200例患者入組,將為後續向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遞交生物製品許可申請(BLA)奠定堅實基礎。其次是打造商業化團隊,創新産品既要落地國內,還要布局海外,目前,復星醫藥制藥與醫療器械業務海外商業化團隊超1000人,制藥業務已主要覆蓋美國、非洲等市場。復星醫藥採用開放式全球合作的方式,根據産品和市場特點自建商業團隊或與當地有實力合作夥伴共同構建。第三是符合國際質量標準的生産能力體系,截至目前,公司制藥板塊旗下所有國內商業化生産線均已通過中國GMP認證,並已有13條生産線通過美國、歐盟、WHO等主流法規市場GMP認證。
在全球化戰略維度,復星醫藥將繼續堅持創新引領全球化臨床開發能力,構建全球化的營銷網絡,通過輕資産擴張方式使得全球供應鏈布局更加合理、有效和快捷,致力於推動復星醫藥成為一家跨國藥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