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舍弗勒太倉工廠智能車間,靈巧的AGV小車在參觀者身後亦步亦趨。待通道讓開,它們迅速鑽進産線旁的貨架下,穩穩托起整架産品並運走。人車兼容、機械林立的車間,生産有條不紊。借助雲計算、大數據等技術,這家德企的設備利用率提高3%以上,旋轉設備平均維修時間降低約10%。
1995年選擇江蘇省蘇州市太倉市作為投資中國的第一站以來,舍弗勒已增資13次,今年還有新的增資計劃。從最初生産汽車軸承的30人小廠,到如今製造新能源車及航空航天等核心部件的7000人大廠,太倉已成為舍弗勒在德國總部之外最大的生産基地。舍弗勒中國區有關負責人&&,舍弗勒伴隨中國製造業不斷成長,也從中國市場持續獲得新的發展空間。

舍弗勒太倉工廠的展廳。新華社記者劉力航 攝
一塊機床上的板材,經過激光切割、衝壓等一體化加工後,便可快速“吐出”配件。“這種加工方式較傳統分步加工精度強度更高、耗時用料更少。”通快(中國)有限公司太倉工廠機床事業部激光高級應用工程師陳捷告訴記者,激光等一體化應用創新推動了公司在半導體領域的業務快速增長。
作為全球激光行業的“隱形冠軍”和較早落戶太倉的德企,通快已將太倉基地打造為亞太中心,為其在亞洲的銷售生産提供技術服務等支持。今年7月,通快在太倉的光纖激光器生産基地成功擴産,産線面積擴容達83%,團隊人員規模擴充40%以上,以滿足中國新能源、3C電子等行業的增長需求。

通快(中國)有限公司太倉工廠展示的數控衝床激光複合機。新華社記者劉力航 攝
加倉太倉,深耕中國,德企在這座江南小城形成集聚之勢,太倉“德企之鄉”的名號也在國內外流傳。經過30多年發展,太倉德企已超560家,年工業産值超670億元,形成了汽車核心零部件、工業母機、航空航天三大産業集群。越來越多的德企將中國區甚至亞太區總部放在太倉。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開創合作共贏新局面。記者在一線感受到,太倉正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深化産業鏈協同創新,推動外資發展呈現“量質齊升、動能強勁”的良好局面。
許多德企對響應企業需求的“太倉速度”印象深刻。2019年,有德企在太倉增資擴産,太倉政府部門和供電企業迅速對接,30天實現臨時供電。兩年後,新基地建成,當地僅用18天就實現對企業的常規送電。
目前常住太倉的外籍人士已超千人,每年到訪的外籍友人超兩萬人。以“營商”促“贏商”,還體現在提升外籍人士的生活便利度上。
啟用外籍人士服務中心,提供一站式涉外服務;推出“Hi Taicang卡”(月季花卡),為外籍人士醫療、教育、出行等提供更多便利……一系列舉措讓外籍人士感到暖心。
夜幕降臨,記者來到羅騰堡風情街,暖黃的燈火點綴着巴伐利亞風格建築群,酒吧內新朋故舊談笑風生,讓人仿佛置身德國小鎮。
引進德國瑪麗蒂姆酒店,連續20年舉辦啤酒節……這個特色街區為外籍人士營造出“他鄉即故鄉”的氛圍。

夜色中的羅騰堡風情街。新華社記者劉力航 攝
留着絡腮鬍的德國人楊新,目前擔任博恩斯坦電子(太倉)有限公司總經理,在太倉生活已經15年。今年8月,作為太倉青年合唱團的一員,他參加了2025貝多芬合唱藝術季暨太倉中德合唱展演。“在太倉工作生活很舒心,這裡就是我的‘第二故鄉’。”
“太倉在德國恐怕比在中國更有名。”太倉德國中心負責人馬莉珂説,“為了更好幫助德國企業進軍中國市場,我們在太倉設立了提供多種高端辦公服務的德國中心。如今這個中心也成為中國企業走向德國市場的橋梁。”

太倉德國中心負責人馬莉珂接受記者採訪。新華社記者劉力航 攝
“有新挑戰,也有更多新機遇。”馬莉珂感慨説,不斷深耕中國、融入中國,外資企業和外國人都能找到新空間、新體驗。(記者楊紹功、任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