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見新貌 阡陌變通途——上饒廣信區“四好農村路”建設見聞-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1/04 10:09:49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古道見新貌 阡陌變通途——上饒廣信區“四好農村路”建設見聞

字體: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裏説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八百多年前,辛棄疾夜行江西上饒廣信區黃沙嶺鄉的古驛道,寫下這傳世名句。如今,在這條承載着文脈記憶的黃沙古道旁,一條條嶄新的農村公路正蜿蜒伸展,續寫着新時代的發展新篇。

  站在黃沙古道的青石板上遠眺,新修的柏油路在山間盤旋。黃沙嶺鄉黨委書記謝世晟説,今年全鄉修了22公里公路,7個行政村全部打通。“過去,黃沙古道是聯村通鎮的驛道。我們現在修的農村公路,是村民的産業路、幸福路。”

  在黃沙嶺鄉大屋村,年近六旬的村支書徐滬林每天都要在新拓寬的路上走幾個來回。“修路是好事,但真要動到群眾的圍墻、菜地、&階,就成了‘天下第一難’。”説起村裏這條主幹道的改造過程,這位回鄉服務的老支書深有感觸。

  村裏大多是留守老人和孩子,講政策他們聽不太懂,老支書就跟大傢伙拉家常。為説服一戶人家讓出30多米圍墻,他三次上門,“你一個圍墻能傳幾代,路修好了那是造福子孫的好事!”最終,圍墻往內退了一米多,一條窄路變成了寬途。

  “黨員幹部下沉一線,通過廣泛聽事、眾人議事、協同辦事等方式,解決道路建設中遇到的各種難題。”廣信區委組織部長李曉雲説,這是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的生動實踐。

  花廳鎮洋塘村黨支部書記毛偉明則活用“六尺巷”的故事,組織“村民議事會”。毛家祠堂前,幾個板凳一擺,會議就開始了。談感情、講道理、説故事,大家一起商量着解決圍墻拆除、水井遷移、路沿改造等難題。遇到仍然不理解的村民,他就帶着水果、牛奶上門,有時坐到晚上十點多,就為了給村民講清修路的好處。

  終於,50多戶村民主動拆圍墻、讓路基,成為遠近鄉鄰津津樂道的佳話。路修好後,毛偉明發揮自己做旅游的特長,組織小學生研學團隊進村打板栗、吃大鍋飯,鄉村旅游搞得紅紅火火。

  道路通,百業興。在黃沙嶺鄉果園基地,程順國看著貨車直接開進果園裝貨,滿臉喜悅。“這條路真是修到了我們心坎上!”他的600畝果園正值蜜桔上市,以前果子要靠人背到路邊,再用小四輪運出去,一趟下來果子磕壞不少。如今柏油路修到果園門口,運輸成本降低了約兩成。

  華壇山鎮是廣信區最偏遠的鄉鎮,隨着望仙谷景區的興起,這個沿着G237國道的鄉鎮吃起了“旅游飯”。但景區停車場進出口都在國道一側,高峰期擁堵不堪。為了打通景區交通微循環,鎮政府將停車場內側一條僅有約2米寬的泥巴路拓寬至7米寬的雙向車道,於今年國慶節旅游高峰前建成通車,擁堵現象大為緩解。

  面對群眾改善出行的強烈期盼,2025年初廣信區啟動了農村公路“三年攻堅”提升行動。廣信區委書記葉文華説,計劃用三年時間建設160余條、總里程超300公里的農村公路。今年是第一年,預計年底將完成49條、90余公里的建設目標。

  修這麼多路,資金怎樣解決?葉文華介紹:“首先是壓減非急需項目,不該花的錢能省則省;其次是整合鄉村振興、交通補助等資金;最後財政兜底,該花的錢一分都不能少。”

  一條條新修的農村公路,正在廣信區的青山綠水間編織出嶄新的發展圖景。柏油鋪上了,農産品運輸不再顛簸損耗;道路拓寬了,逢年過節不再堵得水泄不通;線路優化了,游客進出景區更加便捷有序。

  這些看得見、摸得着的變化,正是群眾最迫切、最期待的民生實事。(記者 程迪)

【糾錯】 【責任編輯:劉子丫】